ZBLOG

白酒评判标准最新

根据2025年最新发布的行业标准及相关政策,中国白酒评判标准在香型分类、生产工艺、感官评价及国际化等方面均有重要更新,以下是核心要点梳理:

一、香型标准更新

1. 酱香型白酒(GB/T 10781.4-2024)

白酒评判标准最新-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实施时间:2025年6月1日,替代原标准GB/T 26760-2011。
  • 核心调整
  • 强调传统工艺,明确“高温大曲”“固态发酵”“固态蒸馏”等工艺要求,禁止直接或间接添加食用酒精及非发酵产生的呈色呈香物质。
  • 感官描述更贴近消费者,用“果香”“花香”“青草香”“烘焙香”等具象化香气特征。
  • 产品分级从原三级(优级、一级、二级)调整为两级(优级、一级)。
  • 新增酸酯动态指标,根据出厂时间(一年内/后)调整理化要求,更符合酒体自然陈化规律。
  • 2. 老白干香型白酒(GB/T 20825-2024)

  • 实施时间:2025年12月1日,替代2007版标准。
  • 核心调整
  • 新增“枣香”作为典型香气描述,强化消费者对风味的直观认知。
  • 修订酸酯指标,区分一年内/后的优级和一级产品理化要求。
  • 3. 浓香型白酒(GB/T 10781.1-2021)

  • 已于2022年4月实施,明确固态发酵工艺,要求预包装标识“固态法白酒”。
  • 感官描述调整为“窖香为主的复合香气”,更贴近消费者语言。
  • 二、行业通用标准动态

    1. 《白酒质量通则》征求意见(2025年)

    白酒评判标准最新-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目标:建立统一的国际化标准体系,推动白酒“出海”。
  • 关键修订
  • 引入“动态生命力”概念,区分一年内/后的理化指标。
  • 要求酒厂选址符合生态要求(如水源、微生物环境)。
  • 采用消费者易理解的感官术语,打破生产端与消费端的信息壁垒。
  • 三、评判标准核心维度

    1. 原料与工艺

  • 要求以粮谷为主要原料,禁止添加食用酒精及非发酵物质(如酱香型、老白干香型标准)。
  • 规范传统工艺细节,如酱香型需经高温制曲、多轮次发酵等。
  • 2. 感官评价

  • 香气:从专业术语转向具象化描述(如酱香型的“果香”“烘焙香”)。
  • 口感:强调协调性、层次感及余味持久性(如浓香型要求“绵甜醇厚,谐调爽净”)。
  • 饮后体验:注重舒适度与醒酒速度,优质酒应饮后无不适感。
  • 3. 理化指标

    白酒评判标准最新-图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新增“酸酯总量”指标(如浓香型),反映酒体自然陈化特性。
  • 动态调整不同贮存期的酸酯比例,科学适配酒体变化规律。
  • 四、行业影响与趋势

  • 品质竞争导向:新标准倒逼企业回归工艺本质,减少营销噱头,强化消费者信任。
  • 国际化布局:通过标准化语言(如《白酒质量通则》)推动白酒文化输出,2024年白酒出口额同比增长20.4%。
  • 产区集群化:贵州、四川等产区依托标准升级,加速打造全国白酒生产基地。
  • 当前白酒评判标准呈现两大趋势:一是细化香型特征,强化工艺规范;二是以消费者为中心,通过感官语言革新提升市场透明度。未来,随着《白酒质量通则》的落地,行业将更趋标准化和国际化,为品质竞争与全球化布局提供新动能。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