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执行标准像一位沉默的“质检员”,用一串代码默默守护着行业的底线。但总有人质疑:这些标准真的能防住造假吗?答案并不绝对——标准本身是科学且权威的,但执行环节的漏洞仍可能让劣质产品披上合规外衣。要看相,必须拨开包装纸,直击酿造流程的核心。
标准本身:铁打的规则
国家制定的白酒标准如同酿酒行业的“身份证编码”,GB/T 26760(酱香型)、GB/T 10781(浓香型)等数字背后,是对原料、工艺、理化指标的精密规定。以纯粮固态发酵工艺为例,标准明确要求必须使用完整颗粒的原粮,禁止添加食用酒精。这些白纸黑字的条款,在实验室检测中如同“显微镜”,能将违规成分照得无所遁形。
执行漏洞:暗处的博弈
再严谨的标准也需经过“考场监考”。部分小作坊会通过勾兑食用酒精降低生产成本,却在包装上标注“固态法白酒”;更有企业篡改检测报告,用虚高的总酯数据伪装品质。2023年市场监管总局抽查显示,散装白酒违规添加甜蜜素的比例高达12%,这些“作弊考生”的存在,让标准执行成了猫鼠游戏。
消费者之眼:识破伪装术
普通饮者也能化身“白酒侦探”。观察瓶身标签是否标注完整标准代码,查看防伪溯源系统信息是否完整,对比酒体挂杯度和空杯留香时长,都是简单有效的鉴伪手段。当一瓶标称GB/T 20822(固液法白酒)的产品却宣称“十年陈酿”,便已露出马脚——因为固液法工艺根本不存在长期窖藏的必要。
行业进化:向透明迈进
数字化正在重塑白酒行业的信任链条。茅台、五粮液等头部企业已启用区块链溯源系统,从高粱种植到灌装出厂的全流程数据实时上链。四川省更试点“阳光酿造”工程,通过车间直播镜头让消费者云监工。这些举措如同给执行标准装上了“GPS定位器”,让造假者失去藏身之地。
白酒执行标准本身是坚实的盾牌,但盾牌能否挡住利箭,取决于握盾人的力度。消费者提升鉴别力、企业坚守诚信底线、监管部门织密监督网,三者合力才能让标准真正“活”起来。当每一瓶酒都能坦然展示自己的“基因序列”,中国白酒的千年匠心才能真正飘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