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对蒸馏酒最早的汉语音译名称,源自***语"عرق"('araq,意为"汗液"或"蒸馏液")。李时珍《本草纲目·谷部》明确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 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辛、甘、大热、有毒... 与火同性,得火即燃,同乎焰硝,北人四时饮之,南人止暑月饮之。"这里明确指出烧酒的蒸馏工艺特征。
2. 火酒(明清时期)
得名于其易燃特性,明代谢肇淛《五杂俎》记载:"京师之烧刀,与棣之纯绵也。然其性凶憯,不啻无刃之斧斤。"清代《调鼎集》载有"火酒糟制火腿法",显示该名称在食品加工中的使用。
3. 烧春(文人雅称)
唐代李肇《唐国史补》虽载有"剑南之烧春",但需注意此时蒸馏技术尚未成熟,此名应指低温加热处理的发酵酒。真正的蒸馏酒雅称见于清代诗词,如"烧春醉客玉杯寒"(朱彝尊句)。
4. 技术争议名称
5. 少数民族称谓
蒙元时期"答剌赤"(darasun,蒙语酒)、女真语"勃苏"等音译词曾在中原流行,反映北方民族对蒸馏技术的传播作用。
重要考古证据:
需注意明代邱浚《大学衍义补》的质疑:"烧酒...自元人始创其法,而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说明当时文人对新技术源的认知。现代酒史研究者(如袁翰青、黄时鉴)多认为中国蒸馏酒技术存在两条传播路径:西域传入的葡萄蒸馏法和本土发展的谷物蒸馏法。
综上,若需在古文语境中准确对应现代烧酒,当以元代及之后的"阿剌吉""火酒""烧酒"为确,汉唐相关酒名均非蒸馏酒。研究时应特别注意文献年代与工艺发展的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