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进口酒类
进口酒遵循原产国的标准(如欧盟、美国等地的生产标准),中国法规仅要求标注进口商信息、中文标签等,不强制要求标注中国国家标准(如GB标准)。2. 小作坊或自酿酒
未取得SC(生产许可)的小规模生产或家庭自酿酒,可能未按国家标准规范标注信息,这类产品通常仅在本地流通,质量监管较松。3. 企业标准替代
部分企业使用自定的企业标准(如Q/XXX),并在监管部门备案。这类标准号以“Q”开头,普通消费者可能不熟悉,易误认为“无标准”。4. 特殊酒类
药酒、保健酒可能适用《保健食品管理办法》或《药典》标准;配制酒可能使用其他食品标准(如GB 2757),而非传统白酒标准。5. 包装或生产疏漏
正规厂商可能因设计疏漏漏印标准号,但此类情况较少见;非正规渠道产品(如三无产品)可能直接不标注。6. 新国标过渡期
2022年《白酒工业术语》新国标实施后,部分调香白酒需改用“配制酒”标准,企业可能需要时间调整包装,过渡期内可能出现标准号缺失或混乱。注意事项:
无标准号的酒类可能存在质量风险,建议优先选择标注清晰SC编号(生产许可)和GB/Q标准号的产品。可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查询产品标准号的真实性。标准号缺失通常与产品性质(进口、自酿)、生产资质(无SC许可)或标注规范有关,购买时需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