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作坊酿酒技术规范的一般要求,结合食品安全、生产工艺及行业标准整理而成,适用于传统酿造工艺的小型酒坊参考:
1. 原料选择
粮食原料(如高粱、大米、小麦等)需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无霉变、无虫蛀、无杂质。酿造用水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建议定期检测水质。酒曲(或酵母菌种)需来源合法,符合食品添加剂或发酵剂相关标准。2. 原料处理
粮食需经筛选、清洗、浸泡、蒸煮等预处理,去除杂质及污染物。原料储存需防潮、防鼠、防虫,避免交叉污染。二、工艺流程规范
1. 发酵管理
根据酒类(如白酒、黄酒、米酒)调整工艺参数(温度、时间、糖化率等)。发酵容器(如陶缸、不锈钢罐)需专用,避免使用易生锈或释放有害物质的材料。发酵环境需保持清洁,控制杂菌污染。2. 蒸馏(白酒适用)
蒸馏设备需为食品级材质(如不锈钢),避免使用含铅或其他有害金属的器具。严格区分“头酒”“中酒”“尾酒”,去除甲醇等有害物质含量高的部分。3. 陈酿与勾调
陈酿容器建议使用陶坛或食品级不锈钢罐,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勾调过程需记录配方比例,禁止添加非食用物质或滥用食品添加剂。三、卫生管理
1. 场所卫生
生产区域与生活区分隔,地面、墙面需易清洁、防渗透。定期消毒(如紫外线、酒精喷洒),避免微生物污染。2. 设备清洁
发酵、蒸馏设备使用后需彻底清洗,残留物不得影响下一批次生产。直接接触酒液的管道、工具需专用,避免交叉使用。3. 人员卫生
操作人员需持有效健康证明,穿戴清洁工作服、口罩及手套。禁止患有传染性疾病或皮肤伤口未愈者参与生产。四、质量控制
1. 感官指标
成品酒应具有该酒类典型的风味、色泽和香气,无异味、无浑浊沉淀。2. 理化指标
甲醇、铅、等有害物质含量需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蒸馏酒及其配制酒》(GB 2757)或《发酵酒及其配制酒》(GB 2758)。酒精度、总酸、总酯等指标需符合产品宣称的标准。3. 检验与记录
每批次产品需留样(建议保留至保质期后6个月),并委托第三方检测关键指标(如甲醇含量)。记录原料采购、生产过程、成品检验等关键环节,确保可追溯性。五、储存与运输
1. 成品储存
酒类应储存在阴凉、干燥、通风的环境中,避免高温或阳光直射。使用食品级容器(如玻璃瓶、陶瓷坛)密封保存,标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2. 运输要求
运输车辆需清洁、防雨,避免与有毒有害物质混运。瓶装酒需固定防震,防止破损污染。六、安全与环保
1. 防火防爆
白酒蒸馏区域需远离明火,配备灭火器材(如干粉灭火器)。酒精蒸汽需有效通风排放。2. 废弃物处理
酒糟等副产品可回收作饲料或肥料,避免随意倾倒污染环境。废水需经沉淀、中和等预处理后排放,符合当地环保要求。七、标签与法规
1. 产品标签
标注产品名称、酒精度、原料、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信息等,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禁止虚假宣传(如“保健”“治疗”功效)。2. 合规性要求
依法办理《食品小作坊登记证》或当地要求的资质文件。遵守《食品安全法》《酒类流通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八、人员培训
定期组织操作人员学习食品安全知识、酿造技术及应急处理措施。新员工需通过理论和实操考核后方可上岗。提示:以上规范需结合当地监管部门的具体要求执行,建议咨询市场监管部门或行业协会获取针对性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