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酿酒工艺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酿造过程可分为以下主要步骤,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技术特点,可分为发酵酒(如黄酒、米酒)和蒸馏酒(如白酒)两大类:
一、发酵酒(以黄酒为例)
1. 原料处理
精选谷物:选用糯米、黍米或粟米为主料,汉代《方言》记载“凡曲蘖,稻麦俱可为之”,南方多用糯米,北方多用黍米。浸泡蒸煮:谷物经淘洗后浸泡12-24小时,以木甑蒸至熟透而不糊化,如《齐民要术》载“炊作饭,须极熟”。2. 酒曲制备
天然接种:将小麦、米糠等原料粉碎后制成块状,露天培养微生物(根霉、曲霉、酵母菌),形成糖化发酵剂。周代已有“曲蘖”分类,汉代出现饼曲。曲种分类:大曲(砖曲)、小曲(米曲)、红曲(福建特色)等,不同菌种组合影响酒体风味。3. 糖化发酵
摊凉拌曲:将蒸饭摊凉至30℃左右,按比例拌入酒曲(曲米比例约1:10),《北山酒经》记载“和曲时须力拌令匀”。前酵糖化:入陶缸或酒窖,保持25-30℃进行5-7天开放式发酵,淀粉转化为葡萄糖。后酵酒化:密封容器转入厌氧发酵,酵母菌将糖转化为酒精,持续15-90天,酒精度可达12-18%。4. 压榨澄清
用葛布或麻布过滤酒醅,木榨机压取酒液,静置沉淀酒脚(蛋白质杂质),唐代《四时纂要》载“绞取清汁”。5. 煎酒贮存
采用60-70℃隔水加热灭菌(称"煎酒"),灌入陶坛封存,陈酿1-3年风味更佳,如绍兴酒有"三年陈""五年陈"之分。二、蒸馏酒(以白酒为例)
1. 原料预处理
高粱、玉米等需粉碎至4-6瓣,按比例配比(如五粮液用高粱36%、大米22%、糯米18%等)。2. 固态发酵
采用地缸、泥窖发酵(如汾酒用陶缸,泸州老窖用泥窖),大曲用量达原料20-25%,发酵周期28-90天,产生复杂香味物质。3. 蒸馏提纯
用甑桶蒸馏,分段摘酒:"酒头"(醛类多)、"中段"(优质基酒)、"酒尾"(杂醇油多)。元代《饮膳正要》最早记载蒸馏器"阿拉吉酒"制法。4. 陈酿勾调
新酒入陶坛贮存3年以上,通过"老熟"降低辛辣感。明代《天工开物》记载"入瓮三分,过夏则耗一分"的挥发规律。***傅按"基酒-调味酒-老酒"比例勾兑,如茅台酒含7个轮次基酒。三、古代技术特色
1. 双边发酵:糖化与酒化同步进行(西方啤酒为分段发酵)
2. 固态发酵:酒醅含水50-60%,利于风味物质生成
3. 陶器应用:从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到汉代釉陶瓮,陶器微孔促进陈化
4. 节气法则:遵循"冬酿夏熟"(《礼记·月令》载"仲冬之月乃命大酋,秫稻必齐,曲蘖必时")
不同朝代的演进:商周时期出现"醴"(甜酒),汉代普及饼曲,唐宋发展红曲,元代蒸馏技术成熟,明清形成地域流派(如汾酒工艺、老五甑法)。这些传统技艺于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