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汾酒作为中国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其酿造工艺以“清蒸二次清、地缸固态发酵”为核心,具有“一清到底”的工艺特点。以下是汾酒传统酿造工艺流程的详细解析:
1. 原料选择
主料:优质高粱(以晋中平原“一把抓”高粱为佳),要求颗粒饱满、淀粉含量高。辅料:制曲用大麦和豌豆(比例通常为6:4),用于制作糖化发酵剂——清茬曲。2. 润糁与粉碎
高粱经热水浸泡(称“润糁”),软化后粉碎成4-8瓣,要求“心破皮不破”,便于蒸煮糊化。辅料(谷糠)清蒸处理,去除杂味。二、制曲工艺(清茬曲制作)
1. 原料配比与粉碎
大麦与豌豆按比例混合,粉碎至细粉状,利于微生物生长。2. 踩曲成型
加水拌匀后压制成砖块状曲坯(“曲块”),曲坯需松紧适度,便于菌类繁殖。3. 曲房培养
曲坯入曲房分层排列,通过控温控湿(最高温度达50℃左右)促进微生物(霉菌、酵母菌等)自然富集,培养周期约28天。成品曲需储存3个月以上,称为“陈曲”,以稳定酶活力。三、发酵工艺(地缸固态发酵)
1. 清蒸糊化
高粱原料经高温蒸煮,使淀粉充分糊化,蒸后摊凉至适宜温度(约20-25℃)。2. 加曲拌料
按比例加入粉碎后的清茬曲(约原料量的9-11%),并拌入适量水,形成酒醅。3. 地缸发酵
工艺特点:采用陶制地缸(埋于地下)发酵,避免泥土杂菌污染,确保发酵环境纯净。温度控制:入缸温度约10-16℃,发酵周期28天,通过“前缓、中挺、后缓落”的控温曲线完成糖化与酒化。微生物作用:以根霉、酵母菌为主,代谢生成乙酸乙酯等清香型主体香味物质。四、蒸馏工艺(清蒸二次清)
1. 第一次蒸馏(清蒸)
发酵成熟的酒醅装甑蒸馏,采用“缓火蒸馏、掐头去尾”工艺,取中段优质酒(酒精度约60-70%vol),称为“大茬酒”。2. 二次发酵与蒸馏
蒸馏后的酒醅(未加新料)再次加曲发酵28天,二次蒸馏所得酒称为“二茬酒”。“清蒸二次清”核心:两次发酵均不续渣,保留原料纯净香气,避免杂味。五、贮存与勾兑
1. 分级贮存
新酒分级存入陶坛,置于阴凉通风处陈酿,贮存期至少3年,使酒体老熟、香气协调。2. 勾调技艺
以“大茬酒”为基础,调和不同轮次、年份的基酒,突出“清香纯正、醇甜柔和”的风格。六、工艺核心总结
1. 一清到底:从原料清蒸、地缸发酵到蒸馏工艺,全程杜绝杂菌干扰,保持酒体纯净。
2. 清香风格成因:地缸发酵抑制产酸菌,低温制曲减少蛋白质分解,形成乙酸乙酯为主的淡雅香气。
3. 古法传承:沿用《齐民要术》记载的“秫稻必齐、曲蘖必时”古训,结合现代微生物技术优化。
汾酒工艺以“清”为核心,通过严谨的工序和微生物调控,成就了“清香典雅、入口绵甜”的独特品质,被誉为“中国白酒工艺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