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LOG

白酒的香型怎样确立出来

白酒香型的确立是一个结合历史背景、科学研究、行业标准及市场需求的综合过程,其发展历程和依据可归纳如下:

一、历史背景与评酒会的推动

1. 早期无香型划分(1965年前)

白酒的香型怎样确立出来-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建国初期,白酒未进行香型分类,仅通过感官评价(色、香、味、格)进行质量评比。1952年首届全国评酒会以市场销售和化验指标为主,未涉及香型区分。

2. 第二届评酒会(1963年)的转折

由于所有白酒混评,香气浓烈的浓香型酒占优,导致其他香型(如酱香、清香)得分偏低。这一结果暴露了香型分类的必要性,促使后续科研工作启动。

白酒的香型怎样确立出来-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 第三届评酒会(1979年)的里程碑

首次按香型分类评比,确立四大基础香型:酱香、浓香、清香、米香,并制定了感官描述标准(如酱香型“酱香突出、幽雅细腻”)。其他香型归为“其他香型”,为后续细分奠定基础。

二、香型确立的科学依据

1. 感官评价主导

白酒的香型怎样确立出来-图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香型划分最初基于传统感官描述,例如酱香型的“酱香突出”、浓香型的“窖香浓郁”等。这些描述源自地方消费习惯和酒厂传统评价,经专家统一术语后成为国家标准。

2. 理化指标的探索与局限

  • 初期分析:20世纪80年代起,通过分析白酒中的微量成分(如乙酸乙酯、己酸乙酯)尝试定义香型,例如浓香型以己酸乙酯为主。
  • 复杂性挑战:研究发现白酒含上千种微量成分,且人为调配的“主体香”与传统发酵酒差异显著。例如,酱香型的主体香至今未完全明确,涉及吡嗪类、呋喃类等多种物质。
  • 回归感官标准:2021年新国标取消浓香、清香型中“主体香”的理化描述,强调感官评价更符合实际。
  • 3. 工艺与地域特征

    香型划分还基于原料、酒曲、发酵容器等工艺差异:

  • 酱香型:高温曲、石窖、12987工艺(茅台为代表)。
  • 浓香型:中温曲、泥窖、续糟混烧(五粮液、泸州老窖为代表)。
  • 清香型:低温曲、地缸发酵(汾酒为代表)。
  • 三、经济与行业标准的推动

    1. 经济指标要求

    2003年后,新香型申请需满足年销量5万吨以上、资金利税率超50%等条件,例如老白干香型(衡水老白干)、馥郁香型(酒鬼酒)均通过此流程确立。

    2. 企业自主申报与国家标准

    企业需向主管部门提交工艺研究报告,经专家论证后纳入国家标准。例如:

  • 凤香型(西凤酒,1992年):因在评酒会中难以归类而独立。
  • 豉香型(玉冰烧,1993年):以米香型为基础,加入肥肉陈酿工艺。
  • 3. 国际接轨与标准更新

    2022年浓香型新国标(GB/T 10781.1-2021)调整了酒精度分类,强调“泥窖固态发酵”工艺,并弱化理化指标,更注重消费者理解。

    四、典型案例:香型独立的过程

  • 董香型(药香型):董酒因独特的中草药制曲工艺和香气,1963年即获名酒称号,但直到2008年才独立为香型。
  • 馥郁香型:酒鬼酒融合“前浓、中清、后酱”风格,2021年成为最新国标香型。
  • 白酒香型的确立经历了从感官经验到科学分析、再到标准规范的过程,其核心逻辑是:传统工艺差异→感官特征总结→科研验证→行业标准制定→市场推广。香型不仅是技术分类,更承载了地域文化和消费习惯,未来可能随工艺创新继续细分。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