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酒厂手握白酒生产许可证,车间里飘来阵阵果香,工人正忙着酿造杨梅酒和青梅酒——这样的场景是否合法?答案并不简单。我国食品生产许可证采取“一品类一许可”制度,白酒与果酒虽同为酒类,却因工艺、原料等差异被划入不同类别。若想用白酒许可证生产果酒,就像让一位擅长跑步的运动员突然跳水,看似都在运动场,实则规则截然不同。
许可类别的隐形围墙
根据《食品生产许可分类目录》,白酒属于“蒸馏酒及配制酒”类别,而果酒则被归类为“发酵酒”。这两类产品的生产许可如同两把不同的钥匙,无法互相开启对方的“生产大门”。白酒许可证核准的原料通常为谷物,而果酒的核心原料是水果,原料差异直接触发了生产许可的分界线。曾有企业因误将荔枝酒标注为“配制酒”而被处罚,正是忽视了这一分类逻辑。
工艺差异的技术鸿沟
白酒生产依赖蒸馏提纯,需配备甑桶、冷凝器等设备;果酒则依赖控温发酵,要求不锈钢发酵罐和精密过滤系统。一家四川酒厂曾尝试用白酒设备生产猕猴桃酒,结果因温度控制不当导致杂醇超标,产品被迫召回。工艺差异不仅是设备问题,更涉及微生物管理、发酵周期等核心技术,这些“看不见的规则”让跨界生产暗藏风险。
法规风险的多米诺效应
用白酒许可证生产果酒,等于在监管系统中埋下一颗“”。市场监管部门抽检时,若发现产品与许可证标注品类不符,轻则面临罚款、停产,重则被列入失信名单。2023年某省公布的典型案例中,一家企业因超范围生产蓝莓酒被罚没176万元,相当于其全年利润的三分之一。这种风险还会波及供应链——经销商可能因销售“无证产品”承担连带责任。
增项改造的破局之路
企业并非完全没有出路。根据《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持有白酒许可证的企业可通过“增项”方式扩展生产范围。这需要改造车间布局、提交果酒工艺文件,并接受现场核查。山东某酒企耗时4个月投入80万元改造生产线,最终成功将许可证变更为“蒸馏酒及发酵酒”,实现合规生产。增项成本看似高昂,但相比违法生产的代价,实为长远发展的必要投资。
市场认知的蝴蝶效应
即便取得合法资质,消费者对“白酒厂产果酒”的认知偏差仍需化解。某品牌在推出桑葚酒初期,因包装标注白酒生产地址,导致消费者质疑“果酒含有酒精勾兑”,销量一度低迷。后经调整标签、增加透明工厂直播,才逐渐建立信任。这说明,合规只是第一步,重建市场认知才能让果酒真正“落地生根”。
跨界不是跨栏,合规才能长远
白酒与果酒的生产许可之争,本质是食品安全的底线思维与市场创新的博弈。企业若想突破品类边界,必须遵循“先取证,后生产”的铁律。正如一位从业者所言:“许可证不是束缚创新的枷锁,而是守护行业秩序的灯塔。”唯有在法规框架内寻找增长点,果酒的清香才能真正飘出车间,抵达消费者的舌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