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料问题
霉变或劣质粮食:如果酿酒原料(如高粱、大米、小麦等)发霉变质,霉菌代谢可能产生黄曲霉毒素或其他异味物质,发酵时会带入酒中。未彻底清洗的粮食:残留的泥沙、***物可能导致发酵异常,产生***臭味。2. 发酵异常
杂菌污染:发酵过程中,如果卫生条件差或温度失控,杂菌(如乳酸菌、醋酸菌、产硫菌)会大量繁殖:产硫菌:产生硫化氢(臭鸡蛋味)或硫醇类化合物。***菌:分解蛋白质产生胺类物质(如腐胺、尸胺),散发腐臭味。酒曲质量差:酒曲含有复杂的微生物群,若菌种失衡(如产酸菌过多),可能导致酒醅酸败。3. 蒸馏工艺缺陷
杂质未分离:蒸馏时若未精准“掐头去尾”,酒头中的甲醇、醛类(刺鼻味)或酒尾中的高级脂肪酸(油哈味)会混入酒体。温度控制不当:蒸馏温度过高可能蒸出杂醇油(苦臭味),温度过低则无法有效去除杂质。4. 储存不当
容器污染:使用劣质陶缸、铁桶或塑料容器储存,金属离子或塑化剂可能与酒发生反应,产生异味。环境问题:高温、光照或密封不严会导致酒体氧化,酸酯失衡,出现酸馊味或陈腐味。5. 其他原因
工艺控制失误:如发酵时间过长(过度产酸)或蒸馏设备未清洁(残留杂质)。勾调不当:低品质基酒未经合理调配,异味物质未被掩盖。如何避免臭味?
严选原料:确保粮食新鲜无霉变,彻底清洗。控制发酵环境:保持清洁、恒温(25-30℃),使用优质酒曲。精准蒸馏:掐头去尾(舍弃前2%-5%的酒头和后15%-20%的酒尾)。科学储存:用陶坛或不锈钢容器密封避光存放,避免温湿波动。若酒已出现臭味,说明存在工艺缺陷或变质风险,不建议饮用。正规酒厂通过严格质检可规避此类问题,选购时建议认准合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