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香型白酒和酱香型白酒是中国白酒的两大主流香型,其工艺差异显著,直接影响风味特征。以下是两者的核心工艺区别:
1. 原料处理
以高粱为主,常搭配小麦、玉米、大米、糯米等(如五粮液用五种粮食)。原料粉碎后直接蒸煮,采用中温(约55℃以下)处理,保留更多粮食原香。
仅用高粱(如茅台要求本地红缨子高粱),颗粒完整度需>80%。原料经高温(>90℃)蒸煮,结合“润粮”工艺,促进淀粉糊化并生成焦香味前体物质。
2. 制曲工艺
中温制曲(50-60℃),以小麦为原料,培养以细菌为主的微生物群落,产酯能力突出,赋予酒体浓郁果香。
高温制曲(62-68℃),小麦粉碎后经“踩曲”成型。高温环境筛选耐热微生物,积累大量芳香族化合物(如吡嗪类),奠定酱香骨架。
3. 发酵容器与环境
使用泥窖(黄泥夯筑),窖池越老(如百年老窖),窖泥中富集的己酸菌等厌氧菌越多,促进己酸乙酯(浓香主体成分)生成。
采用石窖(条石砌筑,泥底),避免窖泥与酒醅直接接触,依赖开放式堆积发酵(“阳发酵”)和窖内厌氧发酵(“阴发酵”)结合,形成复杂风味。
4. 发酵周期与工艺步骤
5. 贮存与勾调
基酒贮存期通常1-3年,以老窖池产的高等级调味酒为核心勾调,强调窖香、粮香的协调。
基酒贮存至少3年,再以不同轮次酒、年份酒按比例勾调,突出“酱香、焦香、糊香”的层次感,需长时间陈放使风味融合。
6. 典型风味对比
总结
工艺差异的本质在于微生物调控:浓香型依赖老窖泥的厌氧菌群,追求酯香爆发力;酱香型通过高温制曲、堆积发酵和复杂轮次工艺,塑造多维度风味。两者均体现中国白酒“天人共酿”的智慧,但路径迥异,成就了截然不同的风格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