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的香型分类体系源于1979年第三届全国评酒会,最初以酱香、浓香、清香、米香为四大基础香型,后逐步衍生出更多细分类型。目前国家标准认定的主要香型为十二大香型,部分企业还会根据自身工艺特点自创香型(如陶融香型)。以下是分类详解:
一、四大基础香型
1. 酱香型
特点: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空杯留香持久。工艺:采用“12987”工艺(1年生产周期、2次投料、9次蒸煮、8次发酵、7次取酒),高温制曲、高温堆积发酵。代表酒:贵州茅台、郎酒、习酒。执行标准:GB/T 26760-2011。2. 浓香型
特点:窖香浓郁,绵甜甘冽,香味协调。工艺:泥窖固态发酵,强调“千年老窖万年糟”。代表酒:五粮液、泸州老窖、洋河。执行标准:GB/T 10781.1-2006(新版为GB/T 10781.1-2021)。3. 清香型
特点:清香纯正,入口绵甜,余味爽净。工艺:地缸发酵,清蒸清烧,避免杂味。代表酒:山西汾酒、牛栏山二锅头。执行标准:GB/T 10781.2-2006。4. 米香型
特点:蜜香清雅,入口柔绵,后劲明显。工艺:小曲半液态发酵,以大米为原料。代表酒:桂林三花酒。执行标准:GB/T 10781.3-2006。二、衍生香型(由基础香型结合或工艺创新形成)
5. 凤香型
特点:清而不淡,浓而不艳,兼具清香与浓香。工艺:土窖发酵,酒海贮存(用藤条编制的容器)。代表酒:西凤酒。执行标准:GB/T 14867-2007。6. 兼香型
特点:浓酱协调,口感层次丰富。工艺:结合浓香与酱香工艺,分“酱中带浓”(如白云边)和“浓中带酱”(如玉泉酒)两种风格。代表酒:白云边、口子窖。执行标准:GB/T 23547-2009。7. 药香型(董香型)
特点:药香舒适,酸甜适中,含草本香气。工艺:大小曲并用,添加130余种中草药制曲。代表酒:贵州董酒。执行标准:DB52/T 550。8. 豉香型
特点:豉香独特,醇和甘润,带有油脂香。工艺:以肥猪肉浸泡酒液提香。代表酒:广东玉冰烧。执行标准:GB/T 16289-2007。9. 芝麻香型
特点:焦香突出,兼具浓、清、酱三香。工艺:高温堆积发酵,麸曲与大曲结合。代表酒:山东景芝酒。执行标准:GB/T 20824-2007。10. 特香型
特点:复合香气,以大米为原料,口感独特。工艺:红褚条石窖池发酵,融合浓、清、酱工艺。代表酒:江西四特酒。执行标准:GB/T 20823-2007。11. 老白干香型
特点:醇香清雅,甘冽挺拔。工艺:地缸发酵,强调“老五甑”工艺。代表酒:衡水老白干。执行标准:GB/T 20825-2007。12. 馥郁香型
特点:“前浓、中清、后酱”,三香融合。工艺:泥窖与地缸结合,多粮发酵。代表酒:酒鬼酒。执行标准:GB/T 22736-2022。三、其他企业自创香型
陶融香型:仰韶彩陶坊为代表,以陶器发酵和贮存,香气独特。邛香型:四川邛崃地区特色,融合多种工艺。四、香型划分的动态性
白酒香型体系仍在发展中,例如:
历史演变:1979年首次划分四大香型,后续逐步扩展至十二大香型。工艺创新:企业通过调整原料、发酵容器(如石窖、泥窖、地缸)和微生物环境创造新香型。争议与趋势:部分专家担忧过度细分可能导致香型体系混乱,但这也反映了中国白酒工艺的多样性。如需更详细的工艺或代表产品信息,可参考各香型的国家标准或企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