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酒市场中,军马场散酒因其亲民的价格和独特的品牌背景备受关注,但其是否为纯粮酿造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低价散酒必然是勾兑的“科技产物”,也有消费者坚称“军马场散酒传承数十年工艺,货真价实”。事实上,军马场散酒的身份需结合具体产品与品牌背景辩证看待:部分正规军马场酒厂坚守纯粮固态工艺,而低价散装酒市场鱼龙混杂,存在勾兑酒混入的可能。想要拨开迷雾,需从原料、工艺、标准到感官体验层层剖析。
原料工艺:纯粮与科技的博弈
纯粮酒的核心在于“粮是酒之肉,曲是酒之骨,水是酒之血”的酿造哲学。以山东欣马酒业(原军马场酿酒厂)为例,其选用黄河入海口无污染的小麦、玉米、高粱等谷物,采用双轮池二次发酵法,结合传统窖池与现代技术,历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等工序,最终形成窖香浓郁的特色。而勾兑酒则依赖食用酒精与香料调配,例如某电商平台上标注“军马场散酒”的10元/瓶产品,虽宣称传统工艺,但低价位难以覆盖纯粮原料成本,更可能属于液态法白酒。
价格差异:十元与百元的真相
市场上军马场散酒价格跨度极大,从10元到80元不等。以纯粮固态工艺计算,高粱出酒率约40%,仅原料成本已接近8-10元/斤,若计入窖池维护、人工及陈酿损耗,正规纯粮酒终端价至少需30元以上。10元/瓶的“经典散酒”虽打着军马场旗号,但实际更可能采用液态法勾兑;而标注“陈年散酒”“女儿红”等高价产品,因具备利润空间支撑纯粮工艺,可信度更高。
执行标准:瓶身数字暗藏玄机
辨别真伪最直接的方法是查看产品执行标准。纯粮固态发酵的军马场酒应标注GB/T10781.1(浓香型)或GB/T26760(酱香型),例如欣马酒业的“马场香型”系列;而标注GB/T20821(液态法)或GB/T20822(固液法)的散酒,即便冠以“军马场”名号,也属于勾兑酒范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散装酒因包装不规范缺失标准信息,此时需结合其他方法综合判断。
感官鉴别:舌尖上的证据链
当标准标识缺失时,消费者可通过“手搓法”与“火烧法”验证。取少量酒液于掌心揉搓,纯粮酒挥发后残留谷物酸香,而勾兑酒仅余刺鼻酒精味;点燃后,纯粮酒火焰稳定呈蓝黄色,灰烬细腻带焦香,勾兑酒则火焰跳跃、残留黑渣并散发化学异味。例如军马场酒厂直播中,工人现场演示搓酒留香的过程,正是对其纯粮品质的自信。
市场现状:品牌传承与山寨乱象
真正的军马场酒承载着军旅文化基因。欣马酒业前身为1962年成立的军区酒厂,至今保留着红泥老窖池与自制酒曲工艺,其散酒销售点常年排队的景象印证了品质口碑。但市场上不乏打着“军马场”旗号的仿冒品,例如某贴吧曝光的“三无散酒”,以低价吸引顾客却无具体产地信息。消费者应认准“欣马”“军马场”等注册商标,并通过官方渠道购买。
透过现象看本质,军马场散酒的“纯粮”属性并非非黑即白。正规酒厂如欣马、黄河三角洲酒业的产品,凭借清晰的执行标准、扎实的工艺传承和感官体验,确属纯粮佳酿;而低价流通的散装酒,则需警惕勾兑风险。作为消费者,既要学会“看标准、观火苗、搓酒香”的鉴别技巧,也要理解“好酒终究需要成本支撑”的市场规律。唯有如此,方能在杯盏交错间,真正品味到军马场散酒背后那份跨越半个世纪的粮香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