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白酒市场的版图上,一批"胃口极大"的企业正默默张开双臂,将各地散装白酒揽入怀中。它们或是传统酒业巨擘,或是新兴渠道新贵,用收购行为编织着一张覆盖全国的白酒原料网络,像嗅觉灵敏的猎手般穿梭在酒香四溢的产业森林里。
胃口大开的"老大哥"们
茅台、五粮液这对白酒界的"双子星",就像两座永不熄灭的酿酒熔炉。茅台镇核心产区虽小,却每年要"吞下"数万吨来自仁怀、习水等地的基酒,仅2022年就向周边酒企采购了价值28亿元的散装白酒。五粮液则化身"基酒饕餮",在宜宾及周边县市建立数十个收储基地,其收酒车队在川南公路上连成银色长龙,年收购量足以填满300个标准泳池。
区域市场的"地头蛇"
在华北平原,红星二锅头像只勤劳的工蚁,将河北、山西等地的小作坊散酒源源不断搬入京城。安徽的古井贡化身为"白酒搬运工",其收酒版图沿着淮河铺开,在亳州、阜阳等地设下近百个收酒点,每年收购量相当于本地中小酒厂总产量的四成。这些区域龙头就像精明的收藏家,专挑有地方特色的原浆收入囊中。
渠道新贵的"酒坛子"
酒仙网这类电商平台摇身变成"数字酒贩子",他们在四川泸州、贵州遵义建立智能收酒系统,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散酒质量,去年通过线上渠道收购的散装白酒可灌满1.5亿个矿泉水瓶。华致酒行则像嗅觉灵敏的猎犬,在陕西凤翔、江西樟树等地布下收购暗哨,其散酒库存足够全国连锁店三年周转所需。
创新品牌的"原料库"
江小白这类年轻品牌如同"白酒界的调香师",在重庆江津设立风味实验室,每年从四川邛崃收购2000吨不同风味的基酒进行勾调试验。光良酒业则化身"数据酿酒师",在湖北潜江建立散酒数据库,通过分析收购来的500多种原浆成分,调配出符合年轻人味觉的"数字配方酒"。
这个充满酒香的江湖里,收酒企业的卡车穿梭于乡间小路,品酒师的身影活跃在各地酒窖,质检仪器在现代化车间闪烁。从传统酒企到新兴势力,从实体收购点到数字平台,这些"白酒捕手"们构建起庞大的原料供应链,既延续着千年酿酒技艺,又推动着产业现代化进程。当消费者举起酒杯时,杯中之物或许早已穿越山水,经历过数次精心配比,最终化作舌尖上的一缕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