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酵时间过长或温度过高
1. 发酵过度
米酒发酵分为糖化和酒精转化两个阶段。初期(1-2天)以糖化为主,产生甜味;后期(3天及以上)酵母菌大量繁殖,糖分被转化为乙醇,甜味消失,苦味逐渐突出。若发酵超过5-7天,淀粉和糖基本耗尽,苦味会变得明显。
2. 高温发酵
发酵温度超过38℃时,酵母菌活性过强,产生大量杂醇油和等苦味物质。高温还会导致乳酸菌繁殖,进一步加重酸苦味。
二、酒曲使用不当
1. 酒曲过量
酒曲中微生物(如根霉、酵母)过多会加速糖分向酒精转化,同时生成酪醇等苦味物质。若酒曲用量超过推荐比例,苦味会显著增加。
2. 酒曲种类或质量问题
劣质酒曲可能含有杂菌或活性不足,导致发酵异常。例如,使用霉变或过期的酒曲会引入苦味物质。
三、原料及卫生问题
1. 原料霉变或处理不当
使用发霉的糯米、未清蒸的稻壳辅料,或蒸米未熟透(夹生米),均会产生苦味。霉变原料中的单宁、脂肪氧化产物等也会加重苦涩。
2. 容器污染
发酵容器未彻底清洁或密封不严,导致杂菌(如青霉菌、乳酸菌)污染,产生酸苦味。
四、工艺控制失误
1. 蒸馏不当
大火蒸馏会使高沸点苦味物质(如杂醇油)混入酒中。需遵循“大火出酒、中火馏酒、大火追尾”原则,并掐头去尾以去除杂质。
2. 密封与氧气控制
发酵初期需少量氧气促进根霉繁殖,但后期需严格密封。氧气过多会导致酒精氧化为醋酸,加重酸苦。
五、补救措施
若米酒已发苦,可尝试以下方法:
1. 加糖调和:加入白糖、蜂蜜或果汁掩盖苦味。
2. 二次处理:过滤后冷藏减缓发酵,或重新蒸煮杀菌后补加酒曲。
3. 调整饮用方式:稀释后饮用,或用于烹饪(如煮甜汤)。
米酒发苦多为发酵过度、温度失控或原料问题所致。制作时需精准控制时间(24-72小时)、温度(25-30℃),选择新鲜原料及优质酒曲,并严格保证卫生条件。若出现苦味,及时调整工艺或通过加糖改善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