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酒在发酵过程中呈现先酸后甜的现象,主要与微生物的阶段性代谢活动、发酵条件控制以及不同菌种的相互作用有关。以下是其原理的详细分析:
一、微生物的阶段性代谢作用
甜酒的发酵由根霉菌和酵母菌共同完成。根霉菌在发酵初期优先活跃,通过分泌糖化酶将糯米中的淀粉分解为葡萄糖,同时也会产生少量乳酸(约占总酸量的20%)。若发酵环境温度偏高(如超过30℃)或密封性不足,杂菌(如乳酸杆菌、醋酸菌)会大量繁殖,加速产酸过程,导致酒液pH值下降,产生明显的酸味。
2. 后期酒化阶段(甜味主导)
随着糖化反应的进行,葡萄糖积累到一定浓度后,酵母菌开始主导无氧发酵,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甜味逐渐增强,而酸味被掩盖。若发酵时间控制得当(如24-36小时),糖分未被完全转化为酒精,甜味得以保留;若发酵过度,酒精进一步氧化为醋酸,则会重新出现酸味。
二、关键影响因素
1. 温度控制
2. 氧气与密封性
3. 杂菌污染
乳酸杆菌和醋酸菌是导致酸化的主要杂菌。若制作过程中容器或工具消毒不彻底,或糯米未完全蒸透,杂菌会分解糖类产生乳酸或醋酸,干扰正常发酵进程。
三、酸味后的补救与甜味强化
1. 阶段性调控
部分经验提到,当酒液出现酸味时,可通过加入凉开水搅拌并冷藏,稀释酸性物质并抑制杂菌,使甜味重新凸显。
2. 菌种协同作用
使用复合酒曲(如安琪甜酒曲)或后期添加酵母,可优化根霉菌与酵母菌的活性平衡,确保糖化充分后再进行酒精转化,从而减少酸味并增强甜味。
甜酒“先酸后甜”的本质是微生物代谢的动态平衡:初期根霉菌与杂菌共同产酸,后期酵母菌的酒精发酵抑制酸味并保留糖分。通过控制温度(25-30℃)、阶段性供氧(先开放后密封)以及严格消毒,可有效避免过度酸化,使甜味成为主导。若已出现酸味,及时降温或终止发酵是关键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