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中的异杂味种类繁多,主要源于原料、工艺、卫生条件或贮存不当等因素。以下是常见的异杂味及其成因的
1. 苦味
成因:主要与酵母菌过度繁殖、用曲量过大、糠壳用量过多或杂菌感染有关。例如:用曲量过大会导致糟醅升温过猛,产生异丁醇等高级醇;窖池管理不善或封窖泥开裂,感染青霉菌等杂菌;蒸馏时火力过猛,导致高沸点苦味物质进入酒体。2. 酸味
成因:糟醅酸度过高或含水量过大,使水溶性有机酸(如乙酸、乳酸)在蒸馏时进入酒中。新曲水分过多或发酵温度失控也会导致酸度过高。3. 馊味
成因:乳酸菌过度繁殖,常见于量水温度过低、糟醅堆积时间过长或环境卫生不达标的情况。4. 涩味
成因:乳酸乙酯含量过高,通常因接酒时未合理分段摘取后段酒导致。单宁、杂醇油等物质也可能引发涩感。5. 霉味
成因:原料或辅料霉变、窖池漏气感染霉菌,或贮存环境潮湿导致菌群滋生。例如,混入霉变糟醅或使用霉变糠壳。6. 倒烧味(烧焦味)
成因:粮糟水分过低(<52%)引发霉菌繁殖发热,或出窖糟堆放过久导致变质。7. 油哈味
成因:原辅料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分解,或容器不洁导致油脂污染。例如,亚油酸乙酯氧化生成壬二酸半乙醛乙酯。8. 糠味
成因:稻糠未彻底清蒸,夹带尘土或霉变物质,蒸馏时进入酒体。9. 腥味
成因:接触铁锈或金属容器(如铁、锡),或水源不洁带入腥味物质。10. 橡胶/塑料味
成因:使用非食品级塑料管道或瓶盖,溶出有害物质污染酒体。11. 黄水味/底锅水味
成因:蒸馏时未及时更换底锅水,或错误地将黄水加入粮糟底锅,导致异味残留。12. 辛辣味
成因:用曲量过大或升温过猛,酪氨酸生成酪醇,或杂菌产生。13. 臭味
成因:含硫化合物(如硫化氢、硫醇)或杂醇油超标,或窖泥培养不当引发窖泥臭。其他异杂味
尘土味:辅料未清洗干净或清蒸不彻底;焦糊味:底锅烧干导致糠糟焦化;金属味:容器或管道中的重金属离子溶出。异杂味的产生多与工艺控制、卫生管理及原料质量密切相关。正规酒厂通过严格的生产流程和勾调技术可有效避免这些问题,而小作坊因设备简陋更易出现异味。优质白酒的异杂味通常被香味物质掩盖,若异味突出则可能为劣质酒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