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料处理
粮食(高粱、小麦等)经蒸煮糊化,破坏淀粉颗粒结构,使其更易被酶分解。
2. 曲的作用
曲的种类:大曲、小曲或麸曲中含霉菌(如根霉、曲霉)和细菌。酶的产生:霉菌分泌α-淀粉酶和糖化酶,分别将长链淀粉(直链、支链)水解为葡萄糖和麦芽糖。环境条件:糖化通常在25–30℃、微酸性环境中进行,持续1–3天。二、发酵过程:糖转化为酒精及风味物质
1. 酵母菌主导
酵母通过EMP途径(糖酵解)将葡萄糖转化为丙酮酸,最终生成乙醇和CO₂。反应式:C₆H₁₂O₆ → 2 C₂H₅OH + 2 CO₂↑(主反应)。2. 固态发酵特性
边糖化边发酵:霉菌与酵母共存,糖化与发酵同步进行,避免高糖浓度抑制酶活性。多菌种协同:乳酸菌、醋酸菌等共生微生物代谢产生酯类(如乙酸乙酯)、有机酸(如乳酸),赋予酒体复杂香气。3. 阶段划分
前酵期(0–3天):快速产酒精,温度升至30–35℃。主酵期(4–10天):酒精积累达峰值,约12%vol(蒸馏前)。后酵期(10天+):酯类合成增强,风味物质逐步形成。三、关键调控因素
温度:糖化阶段需25–28℃,发酵阶段控制≤35℃防止菌种失活。氧气:糖化初期需微量氧气促进霉菌繁殖,发酵阶段严格厌氧以利酒精生成。pH值:维持在4.5–5.5,过高易导致杂菌污染,过低抑制酶活性。四、与传统液态发酵差异
固态发酵优势:微生物群落更复杂,代谢产物多样(如四甲基吡嗪等特有物质),形成白酒特有的醇厚口感。
动态平衡:糖化速度与发酵速率需匹配,避免糖积累过多(抑制酶活)或不足(限制产酒)。白酒糖化发酵是霉菌、酵母及细菌共同作用的动态过程,通过酶解与代谢的精密调控,将淀粉转化为酒精及数百种风味化合物,奠定了白酒独特品质的生化基础。后续蒸馏工序则进一步浓缩酒精并提取风味成分,最终形成不同香型的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