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基于感官品评与理化指标分析的实验报告,涵盖中国白酒主要香型的品评方法、感官特征及实验结果。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不同香型白酒的感官品评方法,包括视觉、嗅觉、味觉综合评价。
2. 理解各香型白酒的风味特征及理化成分对感官的影响。
3. 验证感官品评在白酒质量鉴定中的不可替代性。
二、实验原理
1. 感官品评:通过视觉(观察色泽、透明度)、嗅觉(辨别香气类型与层次)、味觉(感受酒体协调性与余味)综合评价酒体风格。
2. 香型分类依据:不同香型白酒的呈香物质差异显著,如浓香型以己酸乙酯为主,酱香型以吡嗪类物质为特征,清香型以乙酸乙酯为主导。
3. 理化指标辅助:通过酒精度、总酸、总酯、重金属等指标验证感官结果的准确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
1. 材料:
代表酒样:酱香型:茅台酒(贵州)浓香型:五粮液(四川)、泸州老窖特曲清香型:汾酒(山西)米香型:桂林三花酒凤香型:西凤酒(陕西)兼香型:白云边酒(湖北)、玉泉酒(黑龙江)其他香型:董酒(药香型)、景芝白干(芝麻香型)。辅助工具:品酒杯、记录纸、纯净水(漱口用)。2. 仪器:酒精计、pH计、气相色谱仪(用于微量成分分析)。
四、实验步骤
1. 视觉检验:
将酒样倒入洁净品酒杯,观察透明度、色泽及悬浮物。例如:酱香型(茅台):微黄透明;清香型(汾酒):无色透明。2. 嗅觉检验:
轻摇酒杯,嗅闻香气层次。例如:浓香型(五粮液):窖香浓郁,带有粮香;芝麻香型(景芝白干):焦糊香与焙炒芝麻香复合。3. 味觉检验:
小口含酒,感受酒体醇厚度、协调性及余味。例如:米香型(三花酒):入口绵甜,后味爽净;药香型(董酒):酸度突出,带有草本香。4. 综合评价:
记录各香型的风格特征(如“酱香突出,回味悠长”),结合理化数据验证感官结果。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1. 酱香型(茅台):
感官特征:微黄透明,酱香突出,焦香与糊香协调,酒体醇厚,空杯留香持久。理化支持:酸度较高(约1.5-3.0 g/L),乙酸乙酯与吡嗪类物质含量高。2. 浓香型(五粮液):
感官特征:窖香浓郁,绵甜醇厚,尾净爽口。理化支持:己酸乙酯≥1.5 g/L,总酯含量突出。3. 清香型(汾酒):
感官特征:清香纯正,口感净爽,无杂味。理化支持:乙酸乙酯占总酯70%以上,总酸≤0.6 g/L。4. 凤香型(西凤酒):
感官特征:醇香秀雅,甘润挺爽,兼具清香与浓香特点。理化支持:乙酸乙酯与己酸乙酯比例约3:1。5. 兼香型(白云边):
感官特征:酱香为主,浓香为辅,口感细腻,余味悠长。理化支持:己酸乙酯与乙酸乙酯复合,酸度适中。六、讨论与结论
1. 感官品评的核心地位:
理化分析虽能检测微量成分,但无法替代感官对风味协调性的综合评价。例如,人的嗅觉可感知1/100万克的微量成分,远超仪器检测极限。2. 香型风格的多样性:
香型差异源于工艺与呈香物质的组合(如酱香型高温堆积发酵、浓香型泥窖固态发酵),需通过品评区分其独特风格。3. 实验局限性:
部分香型(如馥郁香型、豉香型)因标准模糊或地域性强,需结合地方标准或团体标准进一步验证。七、参考文献
1. 白酒品评实验原理与方法
2. 中国白酒十二大香型感官特征
3. 理化指标与感官评价的互补性
4. 香型分类的历史与标准化进程
注:本实验报告基于标准品评流程编写,实际结果可能因酒样批次、环境条件等略有差异。如需完整数据或进一步验证,可参考相关文献及标准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