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边的小酒铺里,一排排陶罐静默陈列,酒香若有若无地飘散。散装酒因其价格亲民、购买灵活,始终在民间占据一席之地。当消费者捧起一壶“土法酿造”的酒液时,是否想过它可能披着纯粮外衣,实则暗藏猫腻?合法销售散装酒本无可厚非,但一些商家却以次充好、勾兑造假,让散装酒市场成了假酒滋生的温床。
散装酒的法律边界
我国法律并未禁止散装酒销售,但对其生产、流通有严格规定。《食品安全法》要求散装酒必须标注生产日期、原料、酒精度等信息,且商家需持有食品经营许可证。部分小作坊为降低成本,用工业酒精勾兑、添加香精色素,甚至伪造生产资质。这些行为不仅违法,更直接威胁消费者健康。
假酒的“隐身衣”
假酒贩子深谙消费者的心理弱点。他们以“农家自酿”“古法秘制”为噱头,用廉价酒精勾兑出“纯粮酒”,再装入回收的名酒瓶中,贴上仿制标签。更有甚者,将散装酒灌入精美礼盒,通过直播带货高价出售。这些假酒往往缺乏检测报告,成分不明,却因价格低廉或包装诱人而大行其道。
消费者的“鉴酒术”
识别假酒需掌握基本技巧。真散装酒摇晃后酒花均匀细腻,而勾兑酒泡沫大且消散快;纯粮酒入口微苦回甘,假酒则刺喉烧心。消费者应要求商家出示《酒类流通随附单》和检测报告,并优先选择有固定门店、明码标价的商家。若酒液浑浊或有刺鼻异味,务必警惕。
监管的“最后一公里”
尽管国家严打假酒,但监管仍存漏洞。农村集市、流动摊贩因执法力量薄弱,成为假酒重灾区。部分基层部门对散装酒采取“抽查式监管”,导致黑作坊打一枪换一地。专家建议建立溯源系统,要求每批次散装酒录入电子档案,并通过扫码追溯生产源头,让假酒无处遁形。
商家的“良心秤”
合法商家是净化市场的关键。一些老字号酒坊坚持传统工艺,公开酿酒过程,甚至邀请顾客参观窖池。这类商家用透明换信任,用品质树口碑。反之,若为短期利益铤而走险,一旦假酒致人中毒,不仅面临法律严惩,更将彻底失去市场生存空间。
散装酒是市井文化的一部分,但假酒泛滥却让它成了“信任杀手”。从法律规范到消费者自我保护,从监管升级到商家自律,唯有多方合力,才能让散装酒既保留烟火气,又守住安全底线。毕竟,入口的每一滴酒,都该经得起良心的酿造与时间的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