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酵过程控制不当
1. 发酵时间过长
米酒发酵分为糖化(淀粉转化为葡萄糖)和酒化(葡萄糖转化为酒精)两个阶段。若发酵时间过长(超过36-48小时),糖分被完全消耗,酒精浓度升高,苦味物质(如酪醇、杂醇油等)积累,导致苦味明显。
2. 温度过高或波动
高温(超过38℃)会加速酵母繁殖,产生过多杂醇油和等苦味物质;温度过低则导致糖化不完全,杂菌滋生。
二、原料与操作问题
1. 酒曲用量过多或质量差
酒曲过量会引入过多微生物,导致代谢产物复杂,产生苦味;劣质酒曲可能含有杂菌或苦味物质。
2. 糯米未蒸透或夹生
未蒸熟的糯米难以被完全糖化,残留的硬芯在发酵过程中易滋生杂菌,产生苦味。
3. 卫生条件不达标
容器或工具未彻底清洁消毒,或操作时接触油污,导致杂菌污染(如乳酸菌、醋酸菌),引发酸苦味。
三、其他可能因素
1. 发酵过度或密封不当
过度密封会抑制糖化菌活性,导致酒精过早生成;而密封不严则可能氧化酒精为醋酸,加剧苦味。
2. 水质或原料霉变
使用含杂质的水或霉变的糯米,可能直接引入苦味物质(如黄曲霉毒素)。
四、补救措施
1. 调整口感
2. 预防苦味
总结
米酒发苦的核心原因是发酵失控或操作不当导致的代谢产物失衡。通过控制时间、温度、酒曲用量,并严格保证卫生条件,可有效避免苦味。若已发苦,可通过加糖或蒸馏改善口感,但严重变质(如长黑毛、酸臭)则需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