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发酵酿酒是一种传统的酿造工艺,尤其在中国白酒、黄酒等传统酒类生产中广泛应用。其标准主要涉及原料、工艺、卫生、质量等多个方面,以下是其关键标准和技术要点:
一、基本定义
固态发酵:指在酿造过程中,原料(如高粱、小麦、大米等)以固态形式进行糖化、发酵,过程中不添加或仅添加少量液态水,利用自然或人工接种的微生物(霉菌、酵母菌、细菌等)进行代谢,生成酒精和风味物质。
二、主要标准与技术规范
1. 原料标准
粮食原料:需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如GB 2715《粮食卫生标准》),无霉变、无杂质、无虫蛀。辅料(如稻壳、麸皮等):需干燥、清洁,符合GB 2762《食品中污染物***》规定。水源:符合GB 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2. 工艺流程标准
1. 原料处理:
粮食需粉碎至适当粒度(如高粱破碎为4-6瓣)。蒸煮糊化:控制温度和时间,确保淀粉充分糊化。2. 糖化:
使用曲药(大曲、小曲、麸曲等)进行糖化,曲药需符合行业标准(如QB/T 4257《酿酒用曲》)。3. 发酵:
固态发酵温度通常控制在25-35℃(不同香型温度有差异)。发酵周期根据酒类不同,如浓香型白酒约60-90天,酱香型白酒需多轮次发酵(如茅台工艺中的“12987”工艺)。4. 蒸馏:
采用固态蒸馏设备(如甑桶),分段取酒,控制流酒温度(如25-35℃)。5. 陈酿与勾调:
基酒需经陶坛或酒海贮存,时间根据香型不同(如浓香型≥1年,酱香型≥3年)。3. 卫生与安全标准
生产环境:符合GB 14881《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有害物质***:甲醇:≤0.6g/L(GB 2757《蒸馏酒及其配制酒卫生标准》)。铅(以Pb计):≤0.5mg/kg。塑化剂(如DBP、DEHP):按GB 31604.1等标准严格控制。微生物指标:不得检出致病菌(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4. 质量与风味标准
感官指标:色泽:无色或微黄,清亮透明。香气:具有本品典型风格(如酱香、浓香、清香等)。口感:醇厚协调,余味悠长。理化指标:酒精度:按产品标注(如52%vol、53%vol等)。总酸、总酯、己酸乙酯等风味成分需符合相应香型标准(如GB/T 10781.1《浓香型白酒》、GB/T 26760《酱香型白酒》)。5. 环保要求
酒糟需合理处理(如用作饲料或有机肥),避免环境污染。废水排放符合GB 27631《发酵酒精和白酒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三、核心优势
风味独特:固态发酵生成的酯类、酸类等风味物质更丰富,形成复杂口感。工艺传承:依赖传统技艺(如“老五甑”工艺、高温制曲等)。四、注意事项
不同香型白酒(如酱香、浓香、清香)的具体标准存在差异,需参考对应国家标准。生产过程中需定期检测酒醅酸度、水分、淀粉含量等参数,确保发酵稳定。五、参考标准
GB/T 10781.1-2021 白酒质量要求(浓香型)GB/T 26760-2011 酱香型白酒GB 8951-2016 蒸馏酒及其配制酒生产卫生规范如需具体生产,建议结合地方性法规(如贵州茅台镇酱香酒地理标志标准)和行业技术规范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