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LOG

白酒价格不能超过

白酒行业正经历一场无声的“定价革命”——从宴席上的酒水限价令到企业主动控货保价,价格天花板被政策与市场合力托举。这场变革如同一位严厉的导师,既用税收的教鞭敲打过度膨胀的泡沫,又以市场的戒尺丈量消费的真实需求,让白酒回归理性价值的轨道。

一、政策之手:编织价格安全网

政策如同悬在白酒价格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既划定红线又引导方向。2024年多地出台“宴席酒水每瓶不得超过30元”的硬性规定,直接给高端酒戴上了紧箍咒。这并非简单的行政干预,而是国家通过消费税调整、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等组合拳,倒逼行业形成价格自律机制。正如税务部门将白酒计税价格从出厂价70%提升至市场价70%,让曾经“左手倒右手”的避税游戏无处遁形,迫使酒企重新校准价格标尺。

白酒价格不能超过-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更深层的政策逻辑在于推动产业升级。国家鼓励白酒主产区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支持技术创新与绿色生产,这如同为价格体系注入“活性因子”,让品质提升成为价格稳定的基石。当酿酒设备升级、生产工艺革新带来的成本下降传导至终端,价格天花板自然获得支撑力。

二、市场博弈:天平的两端摇摆

市场的天平正经历剧烈震荡。2025年初,五粮液、泸州老窖等头部企业两个月内发出13张停货令,试图通过“饥饿疗法”挽救价格体系。这折射出行业深层的矛盾:一边是渠道库存积压超1200万千升,相当于1.5年的消费量;另一边是批价倒挂普遍存在,习酒窖藏1988出厂价与批发价倒挂31%。

消费者用钱包投票的理性选择,让市场博弈愈发精彩。茅台1935以700元价格带实现年销百亿,汾酒玻汾凭百元纯粮酒突破单品百亿营收,证明价格天花板不是牢笼,而是精准捕捉消费需求的坐标轴。当经销商从“囤货待涨”转向“动销为王”,市场价格终于开始倾听大众的声音。

白酒价格不能超过-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消费觉醒:镜子里的价值真相

消费者的观念如同照妖镜,照出了价格虚高的原形。年轻人将白酒消费频次降低30%,商务宴请场景缩减带来的需求缺口,让曾经被追捧的“面子酒”跌落神坛。这场觉醒运动催生了两个平行世界:宴席上的牛栏山与家庭聚会的茅台1935和谐共存,百元光瓶酒与千元礼盒酒各得其所。

数据揭示着残酷真相:人均白酒消费量从2.6升降至1.7升,但50元以下大众酒市场仍在萎缩。这提醒我们,价格天花板不能仅靠行政命令筑造,更需要培育“质价比”共识——就像汾酒用酒庄体验营销重构价值认知,今世缘用婚宴定制打破价格魔咒。

四、行业阵痛:刮骨疗伤的必经路

白酒企业正在经历转型升级的阵痛期。五粮液推行数字化配额制,洋河投入数亿元补贴经销商,泸州老窖取消“开门红”压货政策,这些举措如同外科手术,切除渠道臃肿的脂肪。头部企业控量保价的策略初见成效,五粮液第八代批价从900元回升至940元,但区域品牌仍在价格泥潭中挣扎。

白酒价格不能超过-图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场刮骨疗伤暴露了行业沉疴:产能过剩与品质提升的悖论。2024年基酒产能逆势增长,但20家上市酒企中7家出现营收利润双降。当茅台扩建产能与古井贡酒深耕区域市场形成鲜明对比,行业终于明白——价格天花板需要匹配产能天花板,否则只会沦为空中楼阁。

五、未来展望:破茧成蝶的曙光

价格重构的阵痛中孕育着新机遇。低度化趋势让国窖1573、五粮液低度酒形成百亿规模,健康化理念推动年份酒市场规模突破200亿元。这些变化如同破土的种子,预示着价格体系将从“高度溢价”转向“多维价值”。

国际化布局更带来想象空间。茅台在欧美设立文化体验中心,五粮液重启海外品鉴会,汾酒凭40度产品打开东南亚市场。当中国白酒学会用世界语言讲述价格故事,那层看似坚不可摧的天花板,或许会成为通向星辰大海的跳板。

站在2025年的春天回望,白酒价格的天花板既是约束也是契机。它像一位智慧的长者,教会行业在政策与市场、传承与创新、面子与里子之间寻找平衡点。当茅台停止飞天酒涨价、区域品牌深耕质价比、消费者举起理性之杯时,我们终将明白:真正的好酒,从来不需要用价格刻度来衡量价值高度。这场定价革命,终将让白酒回归本真——在杯盏交错间,流淌的应是粮食的芬芳,而非数字的泡沫。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