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料问题
1. 霉变或劣质原料
使用发霉的粮食(如高粱、小麦)或含单宁过高的原料(如高粱壳),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酚类化合物(如茶酚、焦酚)和糠醛,导致苦味明显。辅料稻壳未彻底清蒸时,其中的多缩戊糖会生成焦苦味的糠醛。
2. 蛋白质含量过高
原料中蛋白质过多时,发酵过程中会分解为苦味氨基酸(如酪氨酸生成酪醇)和高级醇(如异丁醇、正丙醇),这些物质苦味极重且持久。
二、工艺操作不当
1. 用曲量过大
“曲大酒苦”是传统说法,曲药过量会导致酵母过度繁殖,蛋白质降解生成大量高级醇(尤其是异丁醇)和酚类物质,加剧苦味。
2. 发酵温度失控
发酵时升温过猛(如夏季投粮过多、糠壳粉碎过细),导致杂醇油(异戊醇等)和等苦味物质过量生成。窖池密封不严或封窖泥霉变,会引入青霉菌等杂菌,产生霉苦味。
3. 蒸馏火候不当
蒸馏时火力过大,高沸点苦味物质(如糠醛、杂醇油)被大量蒸出,尤其是中段酒苦味更明显。底锅水未排净也会引入焦苦味。
三、环境与卫生问题
1. 杂菌污染
生产环境不洁或设备消毒不彻底,导致乳酸菌、青霉菌等杂菌感染酒醅,产生持续性苦味(如)或异味。
2. 水质不合格
使用含碱量超标或含硫酸镁、氯化镁等无机盐的水源,会直接带入苦味。
四、其他因素
1. 勾调与储存不当
勾兑时酸类物质不足或比例失衡,无法中和苦味;储存过程中若陶坛受污染(如灰尘、霉菌),也可能加重苦味。
正常白酒应呈现“微苦不涩、苦味瞬逝”的特点,若苦味过重或持久,通常源于原料霉变、工艺控制失误(如曲量、温度)、杂菌感染等。解决需从原料筛选、精准控温、卫生管理等多环节优化,必要时可通过勾调(如添加酸味酒)或活性炭吸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