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产过程中与塑料制品的接触
白酒在酿造、运输、储存等环节中频繁接触塑料设备,如塑料输酒管道、接酒桶、密封垫片等。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易溶于酒精,会从塑料制品中迁移到酒体中。研究显示,使用塑料管道输送白酒时,DBP含量可达0.43mg/kg,远超国家标准限值0.3mg/kg,而不锈钢管道则未检出塑化剂。
2. 环境污染导致的原料污染
酿酒原料(如高粱、大曲、稻壳)及水源可能因土壤、空气、水体的塑化剂污染而含有微量邻苯二甲酸酯。例如,大曲中DBP含量可达0.344mg/kg,直接导致白酒塑化剂残留。
3. 非法添加或工艺缺陷
部分企业为提升白酒挂杯效果或伪造陈酿口感,可能违规添加塑化剂以增加粘稠度。尽管行业普遍否认人为添加,但专家指出,某些低质酒企可能通过香料或勾兑环节引入塑化剂。
4. 包装材料及储存方式不当
塑料瓶盖、塑料袋、塑料桶等包装材料在长期接触白酒时,尤其在高温或高酒精浓度环境下,会加速塑化剂迁移。例如,塑料桶装酒存放时间越长,塑化剂溶出量越高。
5. 标准滞后与监管漏洞
在2012年酒鬼酒事件前,白酒行业缺乏明确的塑化剂检测标准。即使后续出台标准(如DBP≤0.3mg/kg),部分企业仍存在执行不力、自查不严的问题。例如,西凤酒2018年仍因2012年生产的批次超标而IPO受阻,暴露历史遗留问题。
行业整改与防控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市场监管总局要求企业采用不锈钢设备替代塑料制品,加强原辅料和包装材料的检测,并明确白酒中DEHP和DBP的限值分别为5mg/kg和1mg/kg。消费者也应避免使用塑料容器储存白酒,减少塑化剂迁移风险。
综上,白酒塑化剂超标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需从生产设备升级、原料管控、标准完善及消费者教育等多维度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