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午后,老李蹲在自家散装白酒铺子门口,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心里盘算着这个月能赚多少。三年前,他盘下这间不到二十平米的小店,靠着一口大酒缸、几个塑料桶和几十个老客户的口碑,硬是在竞争激烈的白酒市场中活了下来。如今,他的铺子不仅成了街坊邻居的“口粮酒仓库”,还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专程来尝鲜。散装白酒这门看似“土气”的生意,究竟还能不能赚钱?答案或许藏在消费趋势的缝隙里。
市场需求:下沉市场潜力大
散装白酒的核心客群并非高端消费者,而是对价格敏感、追求性价比的普通百姓。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低端白酒市场规模仍占整体市场的35%以上,尤其在三四线城市和乡镇地区,散装酒凭借每斤5-20元的亲民价格,成为日常饮用的主流选择。随着消费分级趋势加剧,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用散装酒调制鸡尾酒或自酿酒饮,为传统品类注入新活力。
成本利润:薄利多销是关键
开一家散装酒店的前期投入约5-10万元,主要用于设备(酒缸、分装器)、首批进货和店面装修。与包装酒相比,散装酒省去了品牌溢价和包装成本,毛利率可达40%-60%。但客单价普遍偏低,单次消费多在20-50元之间,想要盈利必须依靠高频复购。河北某县城店主透露,每天卖出100斤散酒即可覆盖成本,旺季时甚至能做到日销300斤。
竞争环境:差异化突围有门道
尽管散装酒市场门槛低,但同质化竞争严重。聪明的店主开始打造“记忆点”:有的与本地酒厂合作推出定制风味,有的用陶坛、竹筒等传统容器提升体验感,还有的通过短视频直播展示酿酒过程。江苏一位90后店主将散酒分装成200ml小瓶,贴上“解忧酒”“加班快乐水”等创意标签,成功打开年轻白领市场,月营业额翻了三倍。
政策风险:合规经营是底线
散装酒生意最大的隐患来自食品安全监管。2022年某地散装酒甲醇超标事件曝光后,行业迎来严查风暴。经营者必须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建立完整的进货台账,每批次产品需附带检测报告。部分省份已要求散装酒封装销售,禁止直接***存放。这意味着传统“打酒”模式面临转型,但也为规范经营的商家扫清了劣质竞争者的障碍。
运营策略:老生意要有新玩法
固定客群是散装酒店的生存根基。北京通州一家老店通过会员储值系统绑定客户,储值满500元送定制酒壶;湖南某店铺推出“存酒服务”,允许顾客将未喝完的酒存在店中,下次消费时直接取用。更有前瞻性的店主打通线上线下,用社区团购小程序预售节气酒、泡制药酒原料包,把低频消费变成持续粘性。
缝隙中的长青生意
散装白酒就像白酒行业的“野草”,看似不起眼,却能在消费升级与降级交织的土壤中顽强生长。它的核心竞争力始终未变——用最低的成本满足最真实的需求。但想要真正赚到钱,既需要守住“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品质初心,更要学会用新渠道、新场景浇灌老生意。当街边小店的酒缸里,开始倒映出直播间的打光灯时,这门传承千年的生意,或许正迎来最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