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酒作为传统酒类消费的重要形态,其经营既要遵循市场规律,也需严格符合法律框架。无论是街边小店还是***品牌,从资质审核到日常运营,每一步都与证照的合法性、经营范围的规范***息相关。只有将品质保障与合规管理结合,才能让散酒生意真正扎根市场,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任。
一、基础资质要求
散酒经营的核心证件是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根据《食品安全法》要求,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必须明确包含“酒类零售”或“散装食品销售”类别。办理时需提供经营场所证明、法人身份证明、健康证等材料,其中健康证要求从业人员无传染性疾病,确保食品卫生安全。若为加盟模式,还需生产厂家的授权书、检验报告及生产许可证复印件作为资质背书。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区域对散酒经营实行“一址一证”原则,同一地址不得重复申请许可证,且经营场所必须与居住区域完全独立,避免混用空间带来的监管风险。例如,南召县明确规定经营场所需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登记范围内,且面向公众开放。
二、经营场所规范
散酒门店的选址和布局直接影响证照审批。场所需满足50平方米以上的基本面积(部分地区要求更高),并配备防尘、防鼠、通风设备。例如,储存散酒的容器必须密封,且标注产品名称、原料、酒精度、生产商等信息,防止消费者误购。若涉及现场分装,还需设置独立操作间,避免交叉污染。
消防验收也是关键环节。经营场所需通过消防安全检查,配备灭火器、应急照明等设施,尤其禁止在加油站、易燃品仓库附近设店。部分城市还要求提交场地平面图,明确展示酒类陈列区与生活区的隔离情况。
三、产品合规管理
散酒产品本身需符合国家标准。经营者必须向供应商索要每批次酒的质检报告,确保酒精度、甲醇等指标合格。若销售自酿散酒,则需额外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并定期送检至质监部门。例如,四川某酒坊因未标注“含食用酒精”被处罚,凸显标签合规的重要性。
对于果酒、药酒等特殊品类,需在许可证上单独注明经营范围。若销售人参酒、桑葚酒等浸泡酒,还需提供泡制原料的合法来源证明,避免使用违禁药材。
四、销售行为限制
散酒经营严禁跨界销售。根据《酒类流通管理办法》,不得通过自动售货机、电商平台销售,也不能以“赠饮”“积分兑换”等形式变相扩大销售范围。例如,某商家因在短视频平台直播卖散酒,被认定为非法网络销售,面临万元罚款。
销售对象必须年满18周岁,店铺需在显著位置张贴“禁止向未成年人售酒”标识。学校周边100米内禁止设店,幼儿园50米内则完全受限。
五、特殊备案要求
除基础证照外,部分省份要求办理《酒类零售经营许可证》。该证需向商务部门提交供货合同、仓储证明等材料,审核周期约20个工作日。例如,贵州省规定散酒经营者需在营业执照签发后60日内完成备案,否则视为无证经营。
若经营进口散酒,还需提供海关通关单、原产地证明。2023年浙江某商户因销售无中文标签的韩国米酒,被认定为“三无产品”,直接吊销许可证。
散酒经营看似门槛低,实则涉及食品安全、消防规范、消费权益等多重监管维度。从“一纸执照”到“全流程合规”,经营者需始终以消费者健康为核心,在资质、场所、产品、销售四大环节构建完整的合规体系。尤其在消费升级背景下,散酒行业正从粗放式经营转向精细化服务,唯有将“品质透明化、管理标准化”贯穿经营全程,才能在传统行业中开辟可持续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