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LOG

古法酿造白酒工艺

古法酿造白酒是中国传统酿酒工艺的精华,其核心在于遵循自然发酵原理和手工技艺,主要分为以下步骤及特点:

一、古法酿造白酒的核心工艺

1. 原料选择与处理

古法酿造白酒工艺-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主料:高粱(主要)、大米、糯米、小麦、玉米等,需颗粒饱满、无霉变。
  • 浸泡蒸煮:原料浸泡后高温蒸煮,使淀粉糊化,便于后续糖化发酵。
  • 摊凉:蒸煮后的原料摊开冷却至适宜温度(25-30℃)。
  • 2. 制曲

  • 大曲制作:以小麦、大麦或豌豆为原料,粉碎后加水压制成砖块状曲坯,在曲房中自然接种微生物(霉菌、酵母菌等),经40-60天发酵制成大曲。
  • 特点:传统大曲含数百种微生物,是白酒风味的关键来源。
  • 3. 固态发酵

  • 入窖:将冷却的原料与曲粉混合,放入泥窖、石窖或陶缸中,顶部密封(用黄泥或麻布)。
  • 糖化与发酵:在厌氧环境中,微生物将淀粉转化为糖,再转化为酒精和风味物质。发酵周期因香型而异:
  • 酱香型(如茅台):高温堆积发酵,多轮次(8次)发酵,每轮约30天。
  • 浓香型(如泸州老窖):泥窖发酵60-90天。
  • 清香型(如汾酒):地缸发酵28天左右。
  • 4. 蒸馏取酒

    古法酿造白酒工艺-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天锅蒸馏:传统采用“天锅”蒸馏器(木甑+铜锅),利用蒸汽冷凝原理提取酒液。
  • 分段取酒:分“头酒”(高甲醇,弃用)、“中段酒”(优质酒)、“尾酒”(低度,用于复蒸)。
  • 5. 陈酿与勾调

  • 陶坛存储:新酒存入陶坛,在阴凉环境中陈放3年以上,使酒体醇化。
  • 勾调:不同批次、年份的酒按比例调和,形成稳定风味。
  • 6. 自然老熟:酒液在长期存放中发生酯化反应,香气更复杂柔和。

    二、古法工艺的独特性

    1. 自然微生物发酵:依赖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如窖泥中的梭菌),而非人工添加菌种。

    古法酿造白酒工艺-图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 手工操作:从踩曲、翻料到蒸馏均需经验把控,如“看花摘酒”(通过酒花判断酒精度)。

    3. 季节性生产:传统遵循“端午制曲、重阳下沙”的时令规律,顺应温湿度变化。

    4. 地缸/泥窖发酵:不同香型使用特定容器,如清香型用地缸隔绝泥土味,浓香型用泥窖赋予窖香。

    三、代表香型与工艺差异

    | 香型 | 代表酒 | 工艺特点 |

    ||||

    | 酱香型 | 茅台 | 高温制曲、九次蒸煮、八轮发酵 |

    | 浓香型 | 五粮液 | 泥窖续糟发酵、混蒸混烧 |

    | 清香型 | 汾酒 | 地缸发酵、清蒸二次清 |

    | 米香型 | 桂林三花酒 | 小曲发酵、陶缸陈酿 |

    四、古法工艺的传承与挑战

  • 价值:酒体醇厚、香气复杂,富含酯类等风味物质,饮后不易上头。
  • 局限:生产周期长(如酱香型需5年以上)、出酒率低(约20-30%)、依赖匠人经验。
  • 现状:传统工艺多用于高端酒(如茅台、国窖1573),普通白酒已转向机械化生产。
  • 附:历史背景

  • 起源:中国白酒(蒸馏酒)工艺成熟于元代,此前多为黄酒(发酵酒)。
  • 古籍记载:《北山酒经》(宋代)记载制曲技术,《天工开物》(明代)描述蒸馏方法。
  • 古法酿造不仅是技术,更是中国农耕文化和微生物智慧的结晶,其“天人共酿”的理念至今仍在高端白酒中延续。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