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LOG

农村自己烧酒卖合法吗

每到年关,村里的李大爷总会支起土灶、蒸起粮食,酿一坛自家烧酒招待客人。不少乡亲喝了都说"比超市买的更香",劝他拿去集市上卖。可这飘着酒香的"家庭生意"一旦跨出家门,就踩上了法律的钢丝绳——农村自酿酒能否合法售卖,答案藏在法律条文和现实生活的夹缝里。

法律红线不可碰

国家《食品安全法》像一位严肃的交通***,为自酿酒立下明确路标。第三十五条规定:从事食品生产必须取得许可。哪怕是用祖传手艺在自家院里酿酒,只要涉及销售,就属于"食品生产行为"。这就像自家种的蔬菜可以吃,但装车运到菜场卖就得有经营资质。

农村自己烧酒卖合法吗-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家庭作坊的隐形门槛

想要合法卖酒,得先跨过"生产许可证"这道铁门。以白酒为例,生产车间要远离污染源、配备专业设备、建立检验室,仅硬件投入就要数十万元。这对用陶缸发酵、竹甑蒸馏的农户来说,就像让耕牛参加赛马比赛,根本不在同个赛道。更别说还需办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等***手续。

传统工艺的现代困局

不少村民困惑:"祖辈卖了几十年的酒,怎么现在就不行?"其实传统工艺本身并不违法,问题出在安全标准。自酿酒常存在甲醇超标、杂质过多等隐患,2019年云南某村就发生过饮用自酿酒集体中毒事件。市场监管部门如同谨慎的质检员,必须把好每道关卡。

销售渠道的灰色地带

现实中有条"不成文的小路":熟人间的少量交易往往被默许。王婶逢集日在村口摆个酒坛,卖给乡里乡亲三五十斤,通常不会惹麻烦。但若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或批发给商超,就相当于从乡间小道开上了高速公路,随时可能被"电子眼"抓拍处罚。

农村自己烧酒卖合法吗-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地方政策的缓冲空间

某些特色酒乡正尝试"开窗透气"。贵州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试点"小作坊登记制",允许年产2000升以下的酒坊备案经营。这就像给传统手艺系上安全带,既保留地方特色,又纳入监管视野。但这类政策如同定制西装,必须完全符合国家标准才能"合身"。

税务问题常被忽视

很多酿酒户不知道,卖酒收入超过月销售额10万元就要缴增值税。去年浙江某农户卖了12万元的杨梅酒,结果被追缴税款还罚款,相当于白酿了300斤酒。税务部门就像精准的电子秤,不会因为秤上放的是土陶酒坛就减轻分量。

酒香还需法护航

自酿酒就像山间的野兰花,天生带着泥土的芬芳,但要想移栽到市场花园,就必须遵循栽培规范。合法化路径虽有门槛,却是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双重保险。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期待传统工艺与现代法规能找到平衡点,让带着体温的手工酒香,既能飘散在乡间院落,也能安全地走向更广阔天地。毕竟,真正的佳酿,既要有时间的沉淀,更要有法律的窖藏。

农村自己烧酒卖合法吗-图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