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LOG

勾兑酒 执行标准最新版

近年来,白酒市场争议不断,勾兑酒的安全与品质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2023年更新的《勾兑酒执行标准》(GB/T 20822-2023)正式实施,如同一张“精准配方表”,为勾兑酒的原料、工艺、标识等环节戴上“紧箍咒”。新标准不仅明确区分勾兑酒与纯粮酿造酒的界限,更通过科学指标重塑行业信任,让消费者“喝得明白,选得放心”。

身份定义:勾兑酒有了“身份证”

过去,“勾兑酒”常被误解为“劣质酒”,但新标准为其正名。根据最新定义,勾兑酒是以固态法白酒(纯粮酿造基酒)与液态法白酒(食用酒精)按比例调配而成,且固态基酒占比不得低于30%。这一硬性规定如同为勾兑酒贴上“成分标签”,既承认其工业化生产的合理性,又划清与纯酒精勾调产品的界限。从此,“勾兑”不再是遮羞布,而成为可量化、可追溯的技术指标。

勾兑酒 执行标准最新版-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原料管控:从“散装”到“溯源”

新标准对原料管理提出更高要求。食用酒精必须符合《食用酒精》(GB 31640)标准,严禁使用工业酒精或非食品级添加剂;固态基酒则需标注原粮种类与酿造工艺。例如,使用高粱酿造的基酒需注明“高粱固态发酵”,而玉米基酒则需标明“玉米液态蒸馏”。这种“原料透明化”策略,如同为消费者配备“显微镜”,让每一滴酒的来源有据可查。

工艺规范:拒绝“一锅乱炖”

勾兑工艺的随意性曾导致品质参差不齐。新标准规定,勾兑过程必须采用食品级不锈钢设备,禁止使用塑料或易腐蚀容器;调配比例误差需控制在±1%以内,并强制要求企业建立电子化生产日志。某知名酒企技术总监坦言:“过去调酒师凭手感‘掌勺’,现在必须用天平‘称量’。”这种从经验主义到数据化的转变,让勾兑工艺真正迈向科学化。

标识革命:标签不说“糊涂话”

包装上的文字游戏曾是行业潜规则。新标准要求,勾兑酒必须在包装正面以不小于2毫米字体标注“勾兑酒”字样,配料表中需明确区分固态基酒与液态酒精的比例。例如,“固态法白酒(40%)、液态法白酒(60%)”必须清晰呈现,禁用“特酿”“陈藏”等误导性词汇。这种“说真话”的标签制度,如同为消费者架起“防骗护盾”。

勾兑酒 执行标准最新版-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监管升级:电子档案全程盯梢

为确保标准落地,监管部门建立“白酒质量追溯平台”。企业需每月上传基酒采购凭证、勾兑比例记录、质检报告等数据,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产品“全生命周期”。2023年第三季度抽检显示,勾兑酒合格率从旧标时期的82%提升至96%,证明“阳光监管”正在重塑行业生态。

标准落地:一场多方共赢的变革

勾兑酒新标准的实施,既非对传统酿造工艺的否定,也不是对工业化生产的纵容,而是通过科学规范实现“品质分级”。对消费者而言,这是知情权的胜利;对企业而言,这是转型升级的契机;对行业而言,这是良性竞争的开端。当每一瓶勾兑酒都能“坦荡示人”,中国白酒市场才能真正走出信任危机,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到平衡之道。

勾兑酒 执行标准最新版-图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