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LOG

牡丹江白酒(厂)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东北的白酒江湖中,牡丹江白酒厂如同一棵历经风雨的古树,而它的掌舵人——董事长张建国,则像一位深谙酿造之道的"守艺匠人"。从车间技术员到企业领航者,他用三十年时光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经营理念相融合,让这家老牌酒企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中焕发新生。当人们举起牡丹江特酿时,杯中的酒香里,流淌着这位董事长对企业命运的深刻思考。

战略眼光:破局者的市场棋局

面对酱香型白酒的市场挤压,张建国率先在东北浓香型白酒领域开辟新赛道。他主导研发的"冰原窖藏"系列,巧妙利用高寒地区特有的窖池微生物环境,打造出"冷冽回甘"的差异化口感。这种将地域劣势转化为产品特色的逆向思维,让企业避开了与头部品牌的正面竞争。

牡丹江白酒(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渠道布局上,他推行"毛细血管战略",把经销网络下沉至乡镇便利店。当同行扎堆争夺商超货架时,牡丹江白酒的红色瓶盖早已出现在东北农家的年夜饭桌上。这种精准的市场穿透力,使企业连续五年保持15%以上的复合增长率。

品质坚守:传统匠人的执拗

走进灌装车间,总能看到张建国弯腰观察酒花的身影。"酒是有生命的,发酵时的温度差超过0.5℃就要调整工艺参数。"这种近乎偏执的品控标准,源自他早年在窖池边睡了三年的经历。如今企业虽引入智能温控系统,但他坚持保留人工"看花摘酒"的绝活。

面对资本市场的诱惑,他多次拒绝缩短窖藏周期的提议。"五年陈酿少一天都不能出厂"的承诺,换来的是经销商口中的"牡丹江时间"。这份对传统工艺的敬畏,让企业在速成时代赢得了"时间酿造者"的美誉。

牡丹江白酒(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创新魄力:老酒厂的新基因

在白酒年轻化的赛道上,张建国展现出惊人的跨界想象力。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联名的"冰雕酒瓶",将地域文化与产品设计完美融合,单款产品创下千万级销量。更令人称道的是,他主导建立的"白酒风味数据库",通过数字化解析2000余种呈味物质,为定制化生产提供了科学支撑。

当行业热议"白酒+咖啡"时,他另辟蹊径推出28度"微醺系列",精准切入女性消费市场。这款添加了蓝莓提取物的低度酒,在电商平台创下首日10万瓶的销售记录,被业界称为"破圈样本"。

责任担当:企业家的赤子之心

在张建国的办公桌上,常年摆放着帮扶村的玉米标本。他推动建立的"酒糟循环养殖"模式,让周边20个村庄的养殖户年均增收3万元。疫情期间,他力排众议将三条生产线改造为酒精消毒液产能,这个决定虽让企业损失了3000万营收,却赢得了"良心企业"的社会口碑。

牡丹江白酒(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图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面对碳中和目标,他投资建设的分布式光伏酿酒车间即将投产。这个被员工戏称为"会发电的酒厂"的项目,预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8000吨,开创了白酒行业绿色生产的新范式。

团队凝聚:领航者的用人哲学

酿酒的秘诀不在配方,而在人心。"张建国独创的"师徒双薪制",让老技师带徒期间享受双重津贴。这项制度实施后,企业技术骨干流失率从18%降至3%,古法酿造技艺得以完整传承。在年轻人才培养上,他设立的"创新实验室"采取项目竞标制,让90后员工直接参与产品研发决策。

每年立冬开窖时,这位董事长总会换上工装,与工人们一起铲出第一筐酒醅。这个延续了二十年的仪式,无声地传递着"匠人平等"的企业文化,也凝聚起推动企业向前的澎湃动力。

时间的陈酿

从国营酒厂改制到现代化企业集团,张建国用匠人精神书写了中国白酒业的转型范本。他的故事印证着:在商业逻辑与工匠传统之间,在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之间,始终存在着值得坚守的平衡点。当牡丹江的水系继续滋养着这片黑土地,这位掌舵者仍在酿造着他心中的那杯好酒——既有岁月沉淀的醇厚,又不失与时俱进的锐气。这或许正是传统企业穿越周期的生存智慧。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