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汉中洋县的青山绿水间,一家承载着六十余年酿酒记忆的企业如同老榕树般扎根生长。洋县秦洋酒业供销有限责任公司以朱鹮栖息地的清泉为血脉,将秦岭山麓的优质原粮化作琼浆,用一坛坛"谢村黄酒"和"秦洋特曲"串联起三代人的味觉乡愁。这家低调而坚韧的企业,始终以"让世界品味秦岭味道"为使命,在传统酿造与现代化经营的双轨上稳步前行。
时光窖池藏匠心
推开公司酒史馆的木门,1953年的老酒坛仍在诉说故事。从最初的手工小作坊到如今占地230亩的生态园区,秦洋酒业始终恪守"三蒸三酿"古法,将黄酒冬酿夏藏的时令智慧融入生产体系。车间的非遗传承人李师傅每天黎明即起,用手指捻试酒醅的温度湿度——这种源自《齐民要术》的技艺,已在这片土地延续了二十代人。
琥珀金波酿春秋
走进恒温窖藏库,五千个陶坛正进行着肉眼看不见的蜕变。采用秦岭黑糯米和珍珠米酿造的谢村黄酒,在三年陈化中逐渐褪去辛辣,化作温润的琥珀光泽。而"秦洋特曲"白酒则展现着截然不同的个性:选用红缨高粱经九次蒸煮、八次发酵,最终凝成清冽如剑的52度酒体。这种"黄白双绝"的产品矩阵,既守住了老酒客的舌尖记忆,又以桂花酿等创新产品叩开了年轻市场。
朱鹮振翅掠过厂区的生态湿地,这里每天处理的600吨酿酒废水经过三级净化,竟能养出成群锦鲤。公司独创的"酒糟循环链"将酿酒副产品转化为有机肥,反哺周边万亩糯稻基地。这种"从土地到土地"的闭环,让每瓶酒都带着秦岭的生态密码,更让洋县农民年均增收3000元——酿酒,在这里成了人与自然对话的载体。
舌尖上的乡村振兴
在电商直播间,返乡大学生小张正用汉调桄桄唱卖黄酒:"正月采曲三月酿,九月开坛十里香……"这种传统戏曲与直播带货的奇妙混搭,让老字号单日销售额突破百万。公司搭建的"农户+合作社+酒厂"模式,带动周边8个乡镇建成酿酒专用粮基地,使2000余户农民变身"产业工人"。当扶贫车间的王婶数着年终分红时,她或许不知道,自己种的糯米正在东京国际食品展引发追捧。
老酒新瓶见真章
暮色中的酿酒车间亮起智能化控制屏,传统地缸与德国克朗斯灌装线和谐共处。在保持手工制曲核心工艺的秦洋酒业引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将品酒师的经验转化为数据模型。这种"老手艺+黑科技"的辩证法,让百年工艺突破产能瓶颈,更让42度无负担黄酒等创新产品斩获布鲁塞尔国际大奖。
琥珀色的酒液在玻璃杯中流转,倒映出一家传统酒企的突围之路。洋县秦洋酒业供销有限责任公司用六十年光阴证明:真正的传承不在博物馆的展柜里,而在与时俱进的酿造中。当朱鹮掠过生态园区的天空,这家企业正以酒为笔,在秦岭深处书写着传统产业现代化转型的生动范本——每一滴酒里,都藏着对土地的敬畏与创新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