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LOG

白酒的文献

以下是关于白酒的文献研究综述,结合多篇学术论文、行业报告及技术分析,从生产工艺微生物学、风味化学、历史发展等多个维度进行

一、基础香型与工艺研究

1. 酱香型白酒

白酒的文献-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生产工艺:以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发酵、高温馏酒及长周期发酵为特点,原料选用糯高粱(支链淀粉含量高,单宁适中),典型代表为茅台、郎酒。工艺差异(如碎沙工艺)会影响酒体风格,例如北方气候下需调整堆积时间与发酵方式。
  • 风味特征:酱香突出、醇厚回甘,香气成分复杂,包含酯类、醛类及酚类化合物,但主题香气成分尚未完全明确。
  • 2. 辽香型白酒

  • 创新工艺:东北烧酒升级为辽香型,融合清香与酱香,以吡嗪类化合物和高单宁含量为健康特征,体现传统技艺的现代化转型。
  • 3. 浓香型白酒

  • 窖泥微生物:窖泥中的功能微生物(如梭菌属、乳酸菌)是决定酒质的关键,研究集中于菌群结构、演替规律及代谢功能。
  • 二、微生物与发酵机制

    1. 制曲微生物

    白酒的文献-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高温大曲中微生物(如曲霉菌、酵母菌)通过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介导种间互作,影响发酵效率与风味形成。例如,乳酸菌与酵母协同促进酯类合成。
  • 茅台镇独特的气候与微生物多样性(如芽孢杆菌)是酱香酒风格形成的重要生态因素。
  • 2. 固态发酵技术

  • 微生物群落通过“菌系-酶系-物系”协同作用,实现淀粉糖化与酒精发酵同步进行。研究显示,高粱品种的碳氮比(C/N)与支链淀粉含量显著影响乙醇产量。
  • 三、风味化学与健康属性

    1. 不挥发性化合物

  • 白酒中检测到有机酸(如乳酸、DL-3-苯基乳酸)、糖苷类物质(如甲基-α-吡喃葡萄糖苷),其中2-羟基-4-甲基戊酸兼具酸味与甜味,是风味创新的关键。
  • 糖和糖醇并非甜味主要来源,但其代谢产物可能通过感官协同作用影响整体口感。
  • 2. 健康功能

    白酒的文献-图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酱香型白酒因高抗氧化成分(如多酚类物质)被认为具有饮后舒适度优势,部分研究探讨其与心血管健康的关联。
  • 四、副产物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1. 资源化技术

  • 酒糟、黄水等副产物通过生物转化(如饲料化、酶解提取)实现高附加值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 新型膜技术(如CALB@VLS/PMIA膜)用于催化合成芳香酯,提升白酒陈酿效率。
  • 2. 绿色酿造

  • 企业探索机械化堆积发酵、数字化品控等工艺,平衡传统工艺与现代标准化生产需求。
  • 五、历史发展与行业趋势

    1. 历史溯源

  • 白酒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元代蒸馏技术成熟,明清时期形成地域特色。
  • 现代白酒工业化始于20世纪50年代,茅台试验奠定科学化生产基础,2022年新国标明确“纯粮固态”标准。
  • 2. 市场周期与消费升级

  • 行业经历五轮周期(2000-2022年),从政务消费驱动转向个人与商务需求主导,高端化、品牌集中化趋势显著。
  • 2023年行业韧性凸显,中高端白酒量价齐升,数字化营销(如扫码红包)增强终端消费粘性。
  • 六、重要文献推荐

    1. 期刊论文

  • 《白酒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综述》(《食品与发酵科技》)
  • 《白酒及其发酵过程中内源产生的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综述》(《酿酒》)
  • 《浓香型白酒窖泥微生物研究综述》(《酿酒》)
  • 2. 技术研究

  • 《中国白酒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介导的内源性微生物相互作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 《Comparison of the Correlations of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Volatile Compounds between Pit-Mud and Fermented Grains of Compound-Flavor Baijiu》(SCI期刊,2024)
  • 3. 行业报告

  • 《2024年中国白酒行业研究报告》(21世纪经济报道)
  • 如需进一步查阅具体文献或获取全文链接,可参考中国知网(CNKI)或相关期刊数据库。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