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LOG

卖泡酒料违法吗

卖泡酒料的“法律红线”在哪里?

许多人误以为泡酒料只是普通食材,但实际经营中稍有不慎就可能触犯法律。是否违法,核心取决于原料成分、加工资质和宣传方式。若含有受保护动植物、未经审批的药材,或宣称治病功效,轻则罚款整改,重则面临刑事责任。泡酒料的生意,远不止“泡”和“卖”那么简单。

原料合法性是关键

泡酒料的“违法雷区”首先藏在原料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若使用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如野生石斛)或濒危动物制品(如穿山甲鳞片),无论是否加工均构成违法。例如2021年浙江某商户因销售含野生天麻的泡酒料被立案,最终因“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获刑。即使是常见药材,若未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而宣称疗效,也可能被认定为非法行医。

卖泡酒料违法吗-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加工资质不可忽视

即便原料安全,加工环节也可能踩雷。根据《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将中药材与酒类混合后销售,可能被认定为“配制酒”生产行为。四川某农户曾用自种药材泡制米酒在集市售卖,因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被罚没收入8万元。若涉及酒精浓度超12%的泡制酒,还需额外申请酒类生产许可证,否则涉嫌无证经营。

宣传话术暗藏风险

“祛风湿”“壮阳补肾”等功效宣传是最大陷阱。市场监管总局明确要求,普通食品不得宣称疾病治疗功能。2023年广州某网店因在泡酒料详情页标注“调理三高”,被认定为虚假宣传,罚款12万元。更隐蔽的风险在于“客户见证”——曾有商家因默许顾客在评论区发布“喝完痛风好转”等留言,被认定为变相医疗宣传。

销售渠道决定性质

路边摊与电商平台的监管尺度差异显著。线下散装销售通常按《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管理,但若通过电商平台销售预包装泡酒料,必须标注SC认证、成分表及警示语。云南某土特产店因在拼多多销售无标识的“三七泡酒料包”,被平台强制下架并赔偿消费者十倍价款。跨境销售时,部分药材还可能违反出口国法律,如含有鹿茸的泡酒料严禁进入欧盟市场。

卖泡酒料违法吗-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地方政策差异明显

在贵州、云南等药食同源试点地区,允许销售包含草果、砂仁等60种药材的泡酒料,但同样产品在非试点地区可能被查扣。例如广西某商户将从云南采购的含玛咖泡酒料在本地销售,因当地未将玛咖列入食药物质目录,最终被以“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处罚。跨区域经营时,需同时遵守原料产地和销售地的双重规定。

合法经营的“通关密码”

泡酒料生意的合法性,本质上是一场与法律细节的博弈。经营者需确保原料合规、持有对应资质、规范宣传用语,并密切关注地方政策。建议采取“三步走”策略:先向市场监管部门备案原料配方,再委托有SC认证的工厂代加工,最后在包装显著位置标注“本品为普通食品,无治疗功效”。记住,酒越陈越香,生意却是合规才能长久。

卖泡酒料违法吗-图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