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LOG

10元白酒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10元左右的低价白酒之所以能够以极低成本生产,主要依赖于原料、工艺、包装和渠道的全面压缩。以下从生产工艺、成本构成及潜在风险角度解析这类白酒的生产方式:

一、成本压缩的核心环节

1. 原料替代

10元白酒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主粮替代:传统白酒使用高粱、小麦等粮食,10元酒常以薯类(木薯、红薯)或糖蜜(制糖副产品)为原料,成本降低60%以上。
  • 酒精勾兑:直接采购食用酒精(约5000元/吨)进行勾兑,省去传统发酵环节,每吨酒成本可控制在2000元以内。
  • 2. 工艺简化

  • 液态发酵法:采用15-20天的快速液态发酵(传统固态发酵需2-3个月),出酒率提高40%,但风味物质含量仅为固态法的1/3。
  • 固液结合法:30%固态基酒+70%液态酒精勾兑,成本比纯固态法降低50%。
  • 3. 包装极致压缩

  • 使用回收玻璃瓶(0.3-0.5元/个)或PET塑料瓶(0.1元/个),标签采用单色印刷(0.05元/张),整体包装成本控制在1元以内。
  • 二、典型生产成本结构(以500ml装为例)

    | 成本项 | 固态法白酒 | 10元液态法白酒 |

    10元白酒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 粮食成本 | 6-8元 | 0.5-1元 |

    | 燃料能耗 | 2元 | 0.3元 |

    10元白酒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图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包装材料 | 3-5元 | 0.8元 |

    | 人工 | 1.5元 | 0.2元 |

    | 税费 | 3.5元 | 1.2元 |

    | 总成本 | 16-18元| 3-3.5元 |

    三、质量控制关键点

    1. 甲醇风险:薯类原料含果胶质较高,若蒸馏工艺不达标(如未严格掐头去尾),甲醇含量可能超过国标0.6g/L上限。

    2. 添加剂使用:为弥补风味不足,可能超量使用乙酸乙酯(增香)和糖精钠(增甜),部分检测显示低价酒中塑化剂含量超标3-5倍。

    3. 卫生隐患:2019年市场监管总局抽检显示,低价白酒菌落总数超标率达12%,部分产品检出禁用甜味剂。

    四、消费建议

    1. 鉴别方法

  • 执行标准:避开GB/T20821(液态法)和GB/T20822(固液法),优选GB/T10781(固态法)
  • 生产许可证:查验SC编号真实性(官网可查)
  • 酒花观察:优质白酒酒花均匀持续15秒以上,勾兑酒酒花5秒内消散
  • 2. 健康提示

  • 避免空腹饮用,每日摄入量控制在50ml以内
  • 饮用后若出现持续头痛、恶心等反应,应立即停用
  • 当前白酒行业数据显示,10元价位带产品占据市场份额约18%,主要消费群体为农村市场(占比63%)和城市务工人员(占比29%)。建议消费者在预算允许情况下,优先选择30元以上的纯粮固态发酵产品,其有害物质控制水平和风味物质含量均有显著提升。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