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东营的黄河入海口,有一种酒,它的血液里流淌着军人的刚毅、拓荒者的坚韧与黄河的澎湃。它诞生于1963年军马场的泥窖中,最初只是战士们用高粱秸秆酿出的“苦乐年华调剂品”,却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成长为东营人餐桌上不可替代的“精神符号”。这便是马场酒——一壶承载军垦记忆、融合黄河基因的活历史。
拓荒者的第一滴酒香
上世纪50年代,黄河三角洲的孤岛还是一片荒滩。随着农牧场的建立,拓荒者们在此开荒养马、筑堤造林。苦寒之地难寻慰藉,一群懂酿酒技术的工人用高粱秸秆酿出了最早的“马场酒”。这酒没有精致的包装,甚至装在粗糙的陶罐里,却成了拓荒者驱寒解乏的“生命之水”。1973年,军马场将闲置旧房改建为窖池,酿酒从副业走向正规化,酒香开始在荒原上扎根。
泥窖中的“军事密码”
马场酒的灵魂,藏在黄河沉积的红泥与古法酒曲中。军马场酿酒人发现,黄河入海口的红泥富含数百种微生物,涂抹在窖池壁上,能与酒糟共同发酵,催化出独特的窖香。这种“窖老土新”的工艺,让酒体兼具北方的醇厚与东方的绵柔。1988年,“欣马”商标注册,马场酒有了正式身份,但战士们仍习惯称它为“军马场酒”,仿佛这名字里刻着那段***燃烧的岁月。
从军需到民用的蜕变
2004年,随着军队停止经商的政策,原军马场酒厂改制为山东欣马酒业有限公司。曾经的“军供专酿”走入民间,却引发了一场“正宗之争”。市场上涌现出“军马酒”“鲁军酒”等品牌,商家纷纷打出“马场酒”旗号。欣马酒业不得不用法律捍卫正统,在广告中强调“唯一真正马场酒”,并将“欣马”商标化作防伪盾牌。这场混战,恰是马场酒从军营走向市井的成长阵痛。
塑料桶里的文化图腾
与其他名酒不同,马场酒最经典的容器竟是朴素的白色塑料桶——当地人称之为“酤子”。这种看似简陋的包装,反而成了它的文化标识。无论是路边烧烤摊还是星级酒店,拧开酤子盖的瞬间,醇香便裹挟着军垦记忆扑面而来。东营人用它待客,仿佛在说:“这是我们用双手从荒原里刨出的滋味。”如今,酤子里的酒液流向全国,成为游子乡愁的载体。
一壶未尽的故事
马场酒的历史,是一部缩微的黄河口开发史。它从军垦文化的土壤中萌芽,在工艺传承中淬炼,历经市场洗礼而愈发醇厚。今天的欣马酒业虽已不再属于军队,但“团结、诚信、创新、感恩”的军魂仍在其血液中奔涌。这壶酒告诉我们:最动人的品牌故事,从来不是华丽的包装,而是用时光与信念酿出的真实滋味。当酤子里的酒香再次飘起,黄河入海处的涛声里,依然回响着那段马蹄与酒曲共鸣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