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LOG

温度低纯粮酒变混

纯粮酒在低温下出现混浊是常见的物理现象,主要与酒体中成分的溶解度变化有关。以下是详细分析和解决办法:

原因分析:

温度低纯粮酒变混-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 高级脂肪酸酯析出

纯粮酒中的棕榈酸乙酯、油酸乙酯等大分子物质在低温(通常低于10℃)时溶解度降低,形成白色絮状悬浮物

2. 酒精-水结构变化

温度低纯粮酒变混-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低温下乙醇分子与水分子缔合度增加,导致溶解能力下降,加速不溶物析出。

3. 金属离子反应(若存在)

硬水酿制或储存容器含钙、镁等离子时,低温可能形成酒石酸盐沉淀。

温度低纯粮酒变混-图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科学判断方法:

1. 回温测试

将酒置于20-25℃环境,若24小时内恢复清澈,则为正常物理现象。

2. 光照检测

对着强光观察,正常析出物呈现均匀悬浮,而非分层或颗粒沉淀。

处理建议:

1. 自然恢复

室温静置后饮用,不影响品质。低温混浊的酒体经回温后理化指标无变化。

2. 分级过滤

  • 粗滤:使用500目滤布去除可见悬浮物
  • 精滤:0.45μm微孔膜过滤(需专业设备)
  • 3. 预防措施

  • 储存温度控制在15-25℃
  • 使用非金属容器避光保存
  • 选择经过-5℃至-15℃超低温过滤工艺的商品酒
  • 质量鉴别:

    1. 正常情况

    仅低温混浊,回温清澈,无异味,饮后无不适。

    2. 异常情况

    若回温后仍浑浊,或伴有酸败味、悬浮物呈褐色,可能存在质量问题,建议送检。

    生产标准参考:

    GB/T 10781.1-2021规定,高度白酒允许在低温下有微量沉淀,但恢复常温后应保持透明。

    建议消费者理性看待这种现象,这反而是粮食酒的特征之一。若购买商品酒出现持续性浑浊,可依据国家标准要求退换。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