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酒的酿造工艺是传统白酒生产的核心方法,其流程涵盖原料处理、糖化、发酵、蒸馏等多个关键环节。以下是综合不同酒类(如大曲酒、小麦酒等)的固态酿造工艺流程图及分步解析:
固态酒通用酿造工艺流程图
1. 原料处理 → 2. 蒸煮糊化 → 3. 摊凉拌曲 → 4. 糖化培菌 → 5. 入池发酵 → 6. 固态蒸馏 → 7. 陈酿勾兑 → 8. 成品
分步骤解析
1. 原料处理
选粮:以高粱、小麦、大米等谷物为主,要求颗粒饱满、无霉变(如浓香型五粮液使用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的混合原料)。粉碎:粮食粉碎至4-8瓣,确保淀粉暴露但不过细(如小麦需粉碎至无整粒混入,玉米颗粒需小于1/4厘米)。浸泡:用60℃以上热水浸泡6-24小时,软化淀粉并去除杂质(如小麦需沥干后复蒸)。2. 蒸煮糊化
初蒸:高温蒸煮20-30分钟,使淀粉初步糊化。闷水:加入热水焖粮30分钟,使粮食裂口率达85%以上。复蒸:大火复蒸60分钟,彻底糊化淀粉并杀灭杂菌。3. 摊凉拌曲
摊凉:将蒸熟的粮食摊开至30-35℃(夏季略低)。下曲:按粮曲比0.5%-1%加入酒曲(大曲、小曲或麸曲),均匀搅拌(如高温曲用于酱香型,中温曲用于浓香型)。4. 糖化培菌
入箱糖化:将拌曲后的粮食堆积或装箱,控制品温在30-48℃(依曲种不同调整),促进霉菌和酵母菌的增殖,将淀粉转化为糖。监测指标:糖化完成时,醅料应有甜味、微香,无明显酸味。5. 入池发酵
配糟:加入已蒸馏的酒糟调节酸度和淀粉浓度(配糟量为原料的50%-100%)。控温发酵:发酵温度控制在18-26℃,周期15-90天(如清香型汾酒发酵28天,酱香型需多轮次发酵)。微生物作用:自然微生物(细菌、霉菌、酵母)参与代谢,生成酒精及酯类、酸类等风味物质。6. 固态蒸馏
装甑:分层装料,轻撒匀铺,保持疏松以利蒸汽穿透。蒸馏:大火烧开,中火出酒,掐头去尾(去除头酒中的甲醇和尾酒中的杂醇),控制流酒温度≤35℃。酒精度调控:分段接酒,酒精度通常为41%-56%(高度酒)或40%以下(低度酒)。7. 陈酿勾兑
储存:原酒入陶坛或酒海陈酿1-5年(酱香型需至少5年)。勾调:按不同轮次、年份酒体比例调配,形成稳定风味。8. 成品
经质检、过滤、包装后上市,保留固态酒特有的粮香和醇厚口感。不同香型工艺差异
1. 浓香型(如五粮液、泸州老窖):
采用续渣法,母糟循环使用,混烧蒸粮蒸酒,强调窖泥微生物作用。2. 清香型(如汾酒):
清蒸清烧,地缸发酵,避免窖泥接触以保持纯净风味。3. 酱香型(如茅台):
高温曲、堆积二次制曲、八次发酵、七轮取酒,周期长达1年。流程图示例
原料处理 → 蒸煮糊化 → 摊凉拌曲 → 糖化培菌 → 入池发酵 → 固态蒸馏 → 陈酿勾兑 → 成品
以上流程综合了多种固态酒工艺的共性,具体操作可能因原料、曲种及香型需求调整。如需更详细的工艺参数或特定酒类流程,可参考相关文献或生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