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沙酒“12987工艺”是中国酱香型白酒(尤其是茅台镇传统工艺)的核心酿造流程代号,代表了酱酒酿造的复杂工序和时间周期。这一工艺以贵州茅台酒为典型,强调“大曲坤沙”酿造法,以下是其具体含义和流程解析:
“12987”数字含义解析
1年:一个完整的酿造周期,从投料到基酒成型需1年时间。2次投料:每年分两次投放原料(重阳下沙、糙沙)。9次蒸煮:同一批原料经九次蒸煮,逐步提取淀粉和风味物质。8次发酵:八次堆积发酵(开放式)与窖内发酵(封闭式)交替进行。7次取酒:蒸馏后分七轮次取酒,每轮次酒体风味不同。核心工艺步骤详解
1. 原料处理(坤沙)
“坤沙”:贵州方言中“完整的高粱”之意,要求使用本地红缨子糯高粱,颗粒饱满完整(破碎率≤20%),耐多次蒸煮。润粮:高粱用90℃以上热水浸泡,使其吸水膨胀,便于后续蒸煮。2. 两次投料(下沙 & 糙沙)
第一次投料(下沙):重阳节前后(10月),将润好的高粱蒸煮至七成熟,摊晾后拌入大曲粉,堆积发酵。第二次投料(糙沙):约一个月后,加入新高粱与下沙酒醅混合,再次蒸煮发酵,开启多轮次取酒循环。3. 九次蒸煮
每次蒸煮约2小时,前两次蒸煮后取酒,后续蒸煮主要提取淀粉并促进发酵,逐渐形成酒醅的复杂风味。4. 八次发酵
堆积发酵(有氧):酒醅在晾堂堆积,利用环境微生物生成香气前体物质,持续约5-7天,温度升至50℃左右。窖池发酵(厌氧):转入石窖密封发酵30天,酵母菌将糖分转化为酒精,生成酯类等风味物质。5. 七次取酒
第1-2轮次:酒体辛辣微苦,酸味突出,作为基酒用于勾调。第3-5轮次:黄金轮次,酒体醇厚、酱香浓郁,优质酒占比最高。第6-7轮次:焦香明显,略带糊味,增加酒体层次感。工艺特点
1. 季节性生产:顺应自然节气,利用冬季低温抑制杂菌,夏季高温促进发酵。
2. 三高工艺:高温制曲(60-65℃)、高温堆积(50℃)、高温馏酒(40℃以上)。
3. 长周期储存:基酒需陶坛陈放3年以上,再经勾调、老熟,成品酒出厂至少需5年。
与其他工艺的区别
| 工艺类型 | 原料破碎率 | 发酵轮次 | 酒质特点 | 代表产品 |
|-||-|||
| 坤沙 | ≤20% | 7次取酒 | 酱香突出,醇厚细腻 | 茅台、习酒 |
| 碎沙 | 100%破碎 | 2-3次取酒| 香气清淡,口感柔和 | 中端酱酒 |
| 翻沙 | 使用坤沙酒糟 | 1次取酒 | 焦苦味明显,酒体单薄 | 低端酱酒 |
| 窜香 | 酒精+酒糟蒸馏 |
| 香味淡薄,品质较差 | 劣质勾兑酒 |价值与市场
品质优势:坤沙酒因工艺复杂、成本高昂(5斤粮/斤酒),酒体富含上千种风味物质,陈放潜力大。辨别要点:真坤沙酒标注“大曲坤沙”或“12987工艺”,价格通常>300元/瓶,口感层次丰富,空杯留香持久。这一工艺不仅是中国传统固态发酵的精华,也体现了酱香酒“天人共酿”的哲学,是地理环境、微生物群落与匠人经验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