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常现象(可逆浑浊)
1. 低温引起的析出
白酒中含有高级脂肪酸乙酯(如棕榈酸乙酯、油酸乙酯等),这类物质在低温下溶解度降低,易析出形成白色絮状物或浑浊,尤其在冬季或冷藏后常见。这种现象被称为“可逆浑浊”,当温度回升至10℃以上时,絮状物会逐渐溶解,酒体恢复清澈。
特点:仅低温时出现,升温后消失;常见于纯粮酒,因酒精勾兑酒不含此类成分。
2. 纯粮酒的标志性特征
纯粮酒因未经过滤或仅轻度过滤,保留更多风味物质,低温下更易浑浊。可通过冷冻实验鉴别:将酒放入冰箱冷冻后变浑浊,恢复常温后清澈的为纯粮酒;酒精勾兑酒则无此现象。
二、异常情况(不可逆浑浊)
1. 酒质问题
2. 储存不当
长期暴露于高温、强光或密封不严的环境中,酒体可能氧化变质,导致浑浊或沉淀。
三、处理方法
1. 自然恢复
若因低温浑浊,可将酒置于常温环境静置数小时至1天,观察是否恢复清澈。
2. 物理处理
四、饮用建议
五、预防措施
1. 储存条件
保持恒温(15-25℃)、避光、阴凉通风,避免与***性物品共存。
2. 选择优质酒
优先选择正规渠道的纯粮酒,注意查看执行标准(如GB/T 10781为纯粮固态发酵酒)。
低温导致的短暂浑浊是正常现象,尤其常见于纯粮酒;但若常温下浑浊或伴随异味,则可能为质量问题,需谨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