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代高度蒸馏的烈性白酒
1. 历史背景:在阿城的《常识与通识》中提到,古代文人(如李白)不饮用现代白酒,称之为“臭酒”。这类酒经过多次蒸馏,酒精度高,消耗粮食多,多为体力劳动者(如河工、苦力)或土匪饮用,用于御寒、壮胆。
2. 与文人饮酒的对比:古代文人偏好低度果酒(如米酒、黄酒或葡萄酒),这些酒甜度高、酒精度低,适合慢饮且不易醉倒。而“臭酒”因烈性过强,被认为会抑制创作灵感,如李白若饮此酒“什么诗也做不出来”。
3. 现代白酒的定位:清末至民初军阀时期,“臭酒”逐渐流行,但阿城等学者认为其酒品较低,广告虽多但文化底蕴不足。
二、指醉酒后的气味(“酒臭”)
1. 字面含义:指醉酒后身上或口气中的酒味,读作“jiǔ xiù”。例如《韩非子》中“闻酒臭而还”,即闻到醉酒者的气味。
2. 科学解释:酒中含有丁酸、戊酸等成分,挥发后会产生类似汗脚或臭鸡蛋的气味,尤其在人体代谢后更为明显。
区分要点
综上,“臭酒”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既可能指向特定酒类,也可能单纯形容醉酒后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