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LOG

古代烧酒多少度

1. 元代以前:低度发酵酒为主

  • 蒸馏技术(约元代传入)普及前,中国主流的酒类为发酵酒(如黄酒、米酒)。这类酒通过自然发酵制成,酒精度通常在5-10度之间,最高不超过15度。
  • 宋代文献中记载的“白酒”多为压榨过滤后的发酵米酒,并非现代蒸馏酒。
  • 2. 元代以后:蒸馏技术推动酒精度提升

  • 元代蒸馏技术从中亚传入,烧酒(蒸馏酒)开始出现。通过蒸馏提纯,酒精度大幅提高,初期可能在20-30度左右。
  •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其清如水,味极浓烈。”推测当时烧酒度数40-50度,但因技术限制,杂质较多。
  • 3. 明清时期:技术成熟,度数稳定

  • 清代酿酒工艺进一步改进,烧酒度数普遍达到50-60度,接近现代白酒。北方“烧刀子”等烈酒甚至可达60度以上。
  • 受限于发酵原料(高粱、小麦等)和蒸馏次数,不同地区酒精度存在差异,但总体高于前代。
  • 补充说明:

  • 古代测量局限:缺乏精确仪器,度数多为经验估算。
  • 文献佐证:元代《饮膳正要》提到“阿剌吉酒”(蒸馏酒)性烈;清代《调鼎集》记载烧酒“其性最热,遇火即燃”。
  • 现代研究:通过复原古法酿酒,推测优质烧酒可达50度以上,但普通民间酒可能较低。
  • 结论:古代烧酒(蒸馏酒)的度数在元代后逐步提升,主流范围约为40-60度,具体因时代、工艺和地区而异。

    古代烧酒多少度-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