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LOG

白酒有点臭味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怎么处理呢

白酒臭味往往源于酿造过程中的工艺缺陷或储存环境不当,例如原料霉变、杂菌感染、窖泥污染或容器密封不佳等。这类异味不仅影响口感,还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处理时需根据具体成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如高锰酸钾氧化、活性炭吸附或专业勾调,同时应优先选择正规酒厂生产的优质纯粮酒,并改善储存条件。

一、臭味背后的“元凶”

白酒的臭味像一位不请自来的“破坏分子”,它的出现往往与三类物质密切相关:硫化物、醛类和窖泥代谢物。当原料中的硫蛋白***时,会释放出刺鼻的硫化氢(类似臭鸡蛋味);发酵温度失控或杂菌侵入时,乙硫醚、等物质超标,则会让酒体散发焦糊味;而窖泥配方不合理或混入酒醅时,3-甲基吲哚等化合物会让白酒带上泥土腥气。这些“肇事者”的形成,通常源于小作坊设备落后、检测缺失或卫生条件不达标。

白酒有点臭味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怎么处理呢-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二、原料与环境的“合谋”

霉变的高粱、玉米就像潜伏的“叛徒”,它们携带的霉菌毒素在发酵过程中会转化为油脂酸败味。贵州茅台酒坚持使用当地糯高粱,正是为了规避这类风险。而发酵车间若成了杂菌的“狂欢场”,硫化氢菌会疯狂繁殖,让酒醅变得黏腻恶臭。曾有实验发现,卫生不达标的酒坊中,酒醅的杂菌含量是正规酒厂的数百倍。

三、工艺失误的“连锁反应”

蒸馏环节的温度控制犹如走钢丝——温度过高会蒸出本不该出现的苦味物质,温度过低又无法有效驱散硫化物。茅台酒采用40℃接酒温度,正是为了精准截留香味物质。而“掐头去尾”这道工序若执行不到位,酒尾中高沸点的杂醇油就会混入基酒,带来挥之不去的酸涩尾调。某次抽检显示,未严格去尾的小作坊白酒,杂醇油含量超国标3倍以上。

四、储存不当的“二次伤害”

即便是合格的白酒,若被随意存放在厨房或地下室,也会遭遇“中年危机”。阳光中的紫外线会分解酒体分子,潮湿环境则让陶坛变成霉菌培养皿。更隐蔽的是,用酒海(动物血料容器)储酒时,血红蛋白逐渐析出,会给酒体蒙上铁锈般的血腥味。2019年某老酒拍卖会上,一瓶因储存不当产生异味的三十年陈酿,最终成交价仅为同类品的1/5。

白酒有点臭味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怎么处理呢-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五、科学处理的“急救方案”

面对已有异味的白酒,可尝试三步“抢救术”:先用0.1-0.15g/kg高锰酸钾溶液氧化硫化物(类似给酒“洗胃”),静置24小时后过滤;接着用活性炭吸附残留杂质(宛若“透析治疗”);最后与优质基酒勾兑调味。但需注意,高锰酸钾用量不得超过0.5g/kg,否则会引入锰金属残留。某酒厂实验数据显示,此法可去除85%以上的硫化氢异味。

六、防患未然的“养生之道”

预防胜过治疗。选择酒体时应认准“纯粮固态发酵”标识,这类酒经过至少三年陶坛陈酿,有害物质自然挥发殆尽。家庭存酒要营造15-25℃、湿度70%的“宜居环境”,用保鲜膜包裹瓶口后再蜡封,让酒在黑暗中安静“沉睡”。定期检查时,若发现酒线下降超过1/5,说明已遭遇“跑酒危机”,需立即转移至小容器密封。

白酒的臭味既是品质警报,也是工艺缺陷的显影剂。通过原料精选、工艺优化、科学储存的三重防护,配合高锰酸钾处理等应急措施,既能挽救问题酒品,更能从源头守护“杯中琼浆”的纯粹。记住,一坛好酒的诞生,需要匠人精神的严谨态度与科学管理的双重护航,正如老窖池中的微生物群落,唯有平衡方能孕育芬芳。

白酒有点臭味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怎么处理呢-图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