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LOG

为什么有的白酒没有国家标准编号的标志

在琳琅满目的白酒货架上,有些产品像穿着朴素布衣的匠人,外包装上始终找不到国家标准编号的身影。这些"无标酒"并非天生叛逆,它们的沉默背后,藏着传统与现代的交锋、个性与规范的博弈,以及中国白酒江湖中秘而不宣的生存法则。

工艺传承的倔强

某些酒厂如同坚守祖训的老匠人,将古法酿造视为生命线。四川某百年窖池至今沿用明代"天锅蒸馏"技艺,木甑蒸粮、竹管导酒的操作间里,温度计都难觅踪迹。这种以"经验酿酒"为核心的生产方式,与GB/T10781等强调理化指标的标准体系存在天然冲突。老厂长张师傅坦言:"酒曲里的微生物像自家孩子,用固定标准框死它们,等于断了传承的魂。

为什么有的白酒没有国家标准编号的标志-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地理标志的特殊身份

如同拥有特权的世家子弟,地理标志产品享受着"免考金牌"。贵州某酱香酒核心产区的老字号,其瓶身只骄傲地展示地理标志专用标志。这类产品遵循的是《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而非普通国标,就像阳澄湖大闸蟹无需标注普通水产品标准。但消费者常因此产生误解,以为无标即劣质,实则这类酒往往执行着更严苛的地方标准。

企业标准的突围战

新锐酒企如同穿潮牌的年轻人,正在改写游戏规则。某互联网白酒品牌推出的"花果香型"新品,瓶身赫然印着Q/MTJ0001S的企业标准代号。这些创新者认为,现有的浓香、清香等12种香型分类已框不住年轻人的味蕾。据统计,2022年备案白酒类企标数量同比增长37%,这些"自定义玩家"正在用个性标准冲击传统体系。

监管盲区的灰色舞步

在标准化的聚光灯外,仍有影子在起舞。部分小作坊采用"游击战术",通过缩减灌装容量规避生产许可要求——当酒瓶容量低于500ml时,它们就像灵活的小鱼,轻松游出《饮料酒生产许可审查细则》的监管大网。这种"500ml分界线"的漏洞,让某些"光瓶酒"得以在乡镇集市自由流通,却也埋下质量隐患。

为什么有的白酒没有国家标准编号的标志-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文化符号的溢价密码

某些高端产品刻意隐去标准编号,如同奢侈品不贴成分标签。某拍卖会常客的年份原浆酒,陶坛上只用火漆封印着酿造年份。品牌总监透露:"去掉工业化符号,才能让消费者专注感受时间价值。"这类"无标酒"往往搭配文化故事营销,在收藏市场创造每毫升超百元的溢价奇迹,却也引发"去标准化是否等于去监管"的争议。

白酒江湖的"无标现象",恰似传统行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面棱镜。折射出标准规范与特色传承的矛盾、创新突破与监管滞后的博弈。消费者不必闻"无标"色变,但需培养"标准素养":地理标志看专用标识,创新香型查企标备案,收藏级产品认溯源信息。当行业建立起"基础标准保底线,特色标准拉高线"的立体体系,中国白酒才能真正做到"标准之下有方圆,方圆之内显风流"。

为什么有的白酒没有国家标准编号的标志-图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