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接出口模式
1. 自主品牌出口
企业直接与海外客户签订合同,通过自有团队完成报关、物流等流程,掌控渠道和定价权(如茅台、五粮液通过官方渠道出口)。
2. 跨境电商平台
利用亚马逊、阿里巴巴国际站等平台触达C端消费者,适合小批量试水新市场,降低初期投入。
二、间接出口模式
3. 代理商/经销商合作
委托当地具备酒类牌照的代理商分销,快速进入市场,但需注意渠道控制(如欧洲市场多采用分级代理制)。
4. OEM贴牌代工
为海外品牌定制生产,规避品牌认知壁垒,适合产能过剩的中小酒企。
三、深度市场渗透模式
5. 海外分支机构
在目标国设立销售公司或办事处,直接管理市场推广(如汾酒在加拿大设立直销公司)。
6. 合资合作
与当地企业合资成立公司,共享渠道资源(如泸州老窖与韩国企业合作开发烧酒市场)。
四、新型贸易形态
7. 保税区仓储分拨
在自贸区或保税仓建立中转仓,利用"1210保税出口"模式实现灵活备货,降低物流成本。
8. 跨境B2B供应链
通过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如行云集团)实现一站式通关、退税及物流服务。
五、政策支持路径
9. 自贸协定利用
借助RCEP等协定享受关税优惠(如中国白酒出口东盟关税从20%降至0)。
10. 中欧班列运输
通过铁路运输降低赴欧物流成本30%,提升交货时效。
关键选择要素:
近年趋势显示,头部酒企正从单纯产品出口转向"品牌+文化"输出,通过建立海外体验中心、参与国际烈酒赛事等方式提升溢价能力,而中小酒企则更多通过跨境电商实现"碎片化订单"出口。企业需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动态调整出口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