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LOG

白酒塑化剂超标处罚标准最新

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及市场监管总局的最新指导意见,白酒中塑化剂超标处罚标准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相关规范性文件,并结合具体案情综合判定。以下是关键要点

一、法律依据与处罚标准

1. 《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条

白酒塑化剂超标处罚标准最新-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若白酒中塑化剂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可认定为“生产经营污染物质超标的食品”,处罚标准如下:

  • 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 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处货值金额10倍以上20倍以下罚款;
  • 情节严重者:吊销许可证,相关责任人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如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 2. 塑化剂***依据

  • 原卫生部文件(卫办监督函〔2011〕551号):明确DBP最大残留量为0.3mg/kg,DEHP为1.5mg/kg,但该文件仅作为风险防控参考,非强制性国家标准。
  • 市场监管总局指导意见(国市监食生〔2019〕214号):提出白酒中DBP和DEHP的参考限值分别为1mg/kg和5mg/kg,但明确该文件“不能作为处罚直接依据”,仅用于排查风险。
  • 3. 行政处罚与刑事责任的衔接

    白酒塑化剂超标处罚标准最新-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若塑化剂超标系人为添加或涉及主观故意,可能构成《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最高可处十年以上***,并处罚金。
  • 若因包装材料迁移等非故意因素导致超标,通常以行政处罚为主,责令整改并罚款。
  • 二、争议与执法实践

    1. 检验报告的合法性争议

  • 塑化剂在白酒中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仅有风险评估参考值(如DBP≤1mg/kg)。依据总局214号文件直接判定“不合格”并处罚存在法律争议,企业可主张检验结论缺乏法定依据。
  • 执法部门若以“污染物质超标”为由处罚,需结合《食品安全法》对“污染物质”的宽泛定义(包括非人为添加的迁移物质),但需充分举证危害性。
  • 2. 企业应对与合规建议

  • 原料与工艺控制:避免使用含塑化剂的塑料管道、容器,优先采用不锈钢设备。
  • 检测与溯源:对原辅料及包装材料开展塑化剂项目检验,建立风险防控体系。
  • 异议申诉:若处罚依据争议较大,企业可通过行政复议或诉讼主张检验程序或判定标准不合法。
  • 三、典型案例与司法态度

  • 西凤酒塑化剂事件:因历史遗留问题(2012年生产批次)被查处,最终召回产品并整改,未涉及高额罚款,凸显执法中对“非人为污染”的宽容。
  • 酒鬼酒事件:塑化剂超标2.6倍引发舆论关注,监管部门强调以风险排查为主,未直接处罚,但企业声誉受损严重。
  • 四、最新动态与地方执法差异

  • 地方实践:部分地区将总局214号文件作为执法参考,结合《食品安全法》实施处罚;另一些地区则因缺乏国标而谨慎处理,侧重责令整改。
  • 政策趋势:国家正推动塑化剂***标准的制定,未来可能明确纳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减少执法争议。
  • 目前白酒塑化剂超标的处罚需综合《食品安全法》原则性规定、风险评估文件及具体案情。企业应优先防控风险,执法部门则需在合法性(依据国标)与合理性(风险管控)间平衡。建议关注后续国家标准动态,以规避法律风险。

    白酒塑化剂超标处罚标准最新-图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