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LOG

白酒配料表顺序是怎么规定的

白酒配料表就像一张“身份证”,每一行文字都在讲述它的原料故事。根据国家标准《GB 7718-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配料表的顺序必须按照原料在生产加工中的使用量从高到低排列。这种排序方式不仅是一种规范,更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尊重——谁“贡献”最多,谁就站在队伍前列。

法规依据:国家标准定框架

白酒配料表的排序规则并非企业随意制定,而是牢牢扎根于国家标准的土壤中。GB 7718明确规定,除食品添加剂外的所有原料成分,必须依照生产过程中实际添加量的降序排列。例如某款浓香型白酒配料标注“水、高粱小麦”,意味着水的占比最高,其次是高粱,小麦最少。这种强制性的透明化标注,让消费者能够直观判断产品的核心构成。

白酒配料表顺序是怎么规定的-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主次分明:原料VS辅料

在配料表的队列里,主粮原料永远站在第一梯队。水作为白酒的“骨架”,通常稳居首位;高粱、小麦等粮食紧随其后,它们的配比直接影响酒体风格。而糖化酶、酵母菌等发酵助剂,虽对风味形成至关重要,但因用量较少,只能屈居后排。这种主次分明的排列,恰似交响乐团的位置编排——弦乐在前,打击乐在后,共同奏出和谐乐章。

特殊成员:添加剂的定位

食品添加剂在配料表中如同戴着铭牌的访客,必须明确标注具体名称。根据《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即便是微量使用的呈香呈味物质,如乳酸、乙酸乙酯等,也需要在末尾单独列队。某款配制酒若标注“食用酒精、水、固态法白酒、食用香料”,则清晰揭示了其以酒精为基础,勾调固态白酒并添加香精的本质。

认知误区:顺序背后的真相

不少消费者误将配料表长度与酒质挂钩,其实这是对排序规则的误解。传统固态法白酒配料通常仅含粮谷与水,而液态法白酒因工艺需求可能罗列更多成分。但配料种类多寡并不等同于品质优劣,关键要看原料的真实性与工艺的合规性。正如人的衣着不能定义内涵,配料表长度只是工艺特征的客观反映。

白酒配料表顺序是怎么规定的-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香型密码:排列中的地域特色

不同香型白酒的配料顺序暗藏地理密码。酱香型白酒的“高粱、小麦”组合,诉说着赤水河流域的红粮故事;浓香型的“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五粮阵列,则彰显川酒产区的复合粮香。这些经过历史验证的原料配比,通过配料表的顺序排列,默默传承着千年的酿造智慧。

配料表的诚实宣言

白酒配料表的排序规则,本质上是品质信息的可视化表达。从主粮的领衔主演到添加剂的特别出演,每个字符都在构建产品的诚信画像。对于消费者而言,掌握这份“解码手册”,既能避开配制酒的消费陷阱,也能在传统固态酒中寻得心头所好。当行业透明度与消费者认知同步提升时,配料表才能真正成为连接生产者与饮用者的信任桥梁。

白酒配料表顺序是怎么规定的-图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