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汉中的青山绿水间,翟建的名字与洋县秦洋酒业的命运紧紧相连。这位土生土长的洋县人,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区域酒企的掌舵者,用三十余年光阴将传统酿酒技艺与现代商业智慧糅合,让秦洋酒业从一家地方小厂蜕变为陕西黄酒与白酒的“双星品牌”。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企业家的奋斗史,更是一曲传统产业与时代共振的咏叹调。
技术出身,酿出企业根基
翟建的职业生涯始于秦洋酒业的实验室。20世纪80年代,刚从食品工程专业毕业的他,一头扎进黄酒发酵机理研究。每天凌晨三点观察酒醅温度变化,用钢笔记录上千组数据,这段“与微生物对话”的经历,让他深谙“好酒是时间养出来的”真谛。正是这种科研沉淀,为后来秦洋酒业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埋下伏笔。当同行还在凭经验酿酒时,翟建已率先引入气相色谱分析技术,让传统工艺有了科学标尺。
敢为人先,双轮驱动破局
2003年的行业寒冬中,翟建做出惊人之举:在黄酒之外开辟白酒生产线。顶着“不务正业”的质疑声,他带领团队三下四川、五赴贵州,将浓香型白酒工艺与秦岭生态结合,独创出“北派浓香”的谢村黄酒系列。这场豪赌最终赢得市场认可——秦洋成为西北地区唯一持有黄酒、白酒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企业。这种“传统+创新”的双轮战略,恰似翟建办公室悬挂的书法:守正出奇。
生态密码,解锁酒魂真味
在翟建看来,好酒的灵魂藏在土地里。他推动建立万亩有机糯稻种植基地,要求农户遵循“春种秋收、鸭稻共生”的古法。某年虫灾肆虐,当农药公司蜂拥而至时,他坚持用生物防治,虽然减产三成,却保住了原料的纯净基因。这种近乎执拗的生态理念,让秦洋产品在欧盟SGS检测中287项农残零检出。消费者或许不知,每瓶酒里都凝结着秦岭的云雾和汉江的晨露。
文化铸魂,讲好品牌故事
翟建深谙“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道理。他亲自参与设计的“谢村黄酒非遗工坊”,将汉代酒肆场景复原,游客可体验从蒸米到封坛的全流程。更妙的是把《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的诗句刻在酒坛,让每瓶酒都成为文化信使。当年轻消费者在抖音晒出“汉服配黄酒”的打卡视频时,这个千年品牌正以轻盈姿态叩击Z世代的心门。
反哺乡梓,酿就责任担当
“酒厂是长在土地上的企业,根脉连着乡亲们的饭碗。”翟建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首创“订单农业+技术托管”模式,带动周边12个乡镇3万余农户增收。2020年疫情期间,当得知菜农蔬菜滞销,他立即改造两条生产线制作蔬菜罐头,既解决民生难题,又开辟出新业务线。这种将商业逻辑与社会责任深度融合的智慧,让秦洋酒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从实验室走出的企业家,用科技重塑传统,以文化唤醒品牌,凭责任滋养土地。翟建与秦洋酒业的故事证明:在商业与情怀的天平上,真正的匠心从不需要取舍。当汉江水流过酒厂的青砖灰瓦,带走的是一坛坛美酒,留下的是一部传统产业破茧成蝶的启示录——唯有深扎土地者,方能酿出穿透时光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