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瓶酒“披上假衣”,谁来撕下它的伪装?
在食品安全的天网下,假酒的查处如同一场多部门联动的“精准围剿”。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假酒案件的查处主体是市场监管部门,但这场战役绝非“孤军奋战”——从生产源头到流通环节,从刑事打击到技术鉴定,公安、工业和信息化、司法等多部门如同一支精密配合的“执法特战队”,共同织起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安全网。
市场监管部门:主力军
作为假酒查处的“第一响应人”,市场监管部门手握《食品安全法》赋予的“尚方宝剑”。他们通过突击检查商超、抽检酒类商品、追溯产品信息链,直接锁定假冒伪劣酒类。2023年湖南某市市场监管局就曾查获一起涉案金额超千万的假茅台案,仅凭一瓶酒瓶身喷码的细微色差,便顺藤摸瓜端掉整个制假网络。其执法工具箱里不仅有罚款、没收、吊销执照等行政手段,还能联合公安机关对涉刑案件“亮剑”。
公安部门:刑事打击
当假酒危害升级为刑事犯罪,公安部门便化身“利刃出鞘”。依据《刑法》第140条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第213条假冒注册商标罪等条款,警方不仅会查封制假窝点,更注重打击背后的黑色产业链。2021年浙江警方破获的“特大假洋酒案”中,犯罪团伙通过海外空壳公司伪造报关单,公安部门借助海关数据比对和资金流向追踪,最终将主犯跨国缉拿归案。这类行动往往需要经侦、食药环、网安等多警种协同作战。
生产源头:工信介入
假酒“病毒”的源头治理,离不开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的“疫苗研发”。通过严控白酒生产许可证发放、监控食用酒精流通数据、推动防伪溯源技术升级,工信系统正构建“数字防火墙”。例如贵州省推行的酱香酒区块链溯源平台,每一瓶酒的原料、酿造、仓储信息都生成不可篡改的“数字身份证”,让仿冒者无从***。
消费者:全民哨兵
每一位消费者都是假酒查处的“毛细血管传感器”。拨打12315举报热线、登录全国12315平台上传证据、参与“你点我检”抽检活动——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实则是执法部门的“千里眼”。2022年广东某消费者因购买到瓶盖松动的“五粮液”而投诉,最终牵出一条用回收瓶灌装低端酒的特大制假链。公众的警觉性,正是假酒无处遁形的关键助力。
跨区域:联动破壁
假酒往往在省际交界处“打游击”,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建立的跨区域执法联盟则成为“破壁机”。通过共享线索库、统一检测标准、联合发布预警,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可同步冻结涉案账户、查封关联仓库。如2023年豫皖鄂三省联合查处的假黄酒案中,三地执法人员48小时内完成线索移交、抽样检测和收网行动,彻底击碎制售假酒的“地理屏障”。
法律利齿:司法震慑
最高人民***发布的典型案例犹如“悬顶之剑”。2021年北京某酒商因销售假茅台被判赔267万元并承担十倍惩罚性赔偿,这一判决释放出“让制假者倾家荡产”的强烈信号。检察机关还创新运用民事公益诉讼,要求造假者在国家级媒体公开道歉,既弥补消费者损失,更摧毁造假者的“商业信誉命脉”。
撕掉假酒的画皮,需要怎样的底气?
假酒的查处从来不是某个部门的“独角戏”,而是一场融合行政监管、刑事司法、技术防控、公众参与的“立体战”。市场监管部门如同指挥中枢,公安是攻坚铁拳,工信筑牢技术防线,消费者化作亿万双火眼金睛。当这些力量在法治轨道上精准咬合,每瓶假酒的“假面舞会”终将落幕。毕竟,守护杯中之物的纯净,就是在守护人间烟火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