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酿酒主要使用谷物、水果和蜂蜜等天然原料,并借助酒曲等发酵技术,形成了独特的酿酒工艺。以下从原料、工具、技术及演变等方面详细说明:
一、主要原料
1. 谷物类
黍(黄米)、稷(小米)、稻(大米)、麦(小麦):新石器时代已有谷物酿酒,商周时期以黍、稻为主,如《诗经》提到“十月获稻,为此春酒”。高粱:元代后逐渐成为白酒的主要原料。粟(小米):北方地区常用,如汉代《淮南子》记载“清醠之美,始于耒耜”。2. 水果与蜂蜜
葡萄:汉代张骞通西域后引入,唐代有“蒲桃酒”记载。荔枝、梅子:南方地区用水果酿果酒,如《岭南录异》描述荔枝酿酒。蜂蜜:先秦时期已酿制蜂蜜酒(醴酪),《楚辞》提及“瑶浆蜜勺”。3. 特殊原料
香草、郁金:周代用黑黍加郁金香草酿“鬯酒”,用于祭祀。草药:汉代出现药酒,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记载药酒配方。二、工具与容器
陶器:新石器时代的陶瓮、陶罐用于发酵和储存,如仰韶文化遗址发现酿酒痕迹。青铜器:商周时期用青铜尊、罍盛酒,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用于冰镇酒浆。蒸馏器:东汉青铜蒸馏器(上海博物馆藏)可能用于提纯,但蒸馏白酒(烧酒)普及于元代。三、核心技术:酒曲
酒曲起源:商代已用“蘖”(发芽谷物)酿甜酒(醴),后发展为曲(发霉谷物),《尚书》提到“曲蘖”。曲的种类:汉代《方言》记载饼曲、块曲;北魏《齐民要术》详述12种制曲法,如“九酝春酒法”。复式发酵:酒曲中的霉菌(糖化)和酵母菌(发酵)协同作用,使中国酒独具风味。四、工艺演变
1. 先秦时期:发酵酒为主,酒精度低,如周代“五齐”(泛齐、醴齐等不同发酵阶段)。
2. 汉唐时期:制曲技术成熟,出现“酎酒”(反复酿造的高度酒)和葡萄酒。唐代《酒经》系统总结酿酒理论。
3. 宋元以后:蒸馏技术普及,白酒(烧酒)成为主流,元代《饮膳正要》记载“阿剌吉酒”(蒸馏酒)。
五、文化与社会应用
祭祀:商周用鬯酒祭神,汉代用“酎金”制度规范祭祀用酒。礼仪宴饮:西周设“酒正”官职管理酿酒,《礼记》规定宴饮礼仪。医药:《黄帝内经》用酒疗疾,汉代张仲景以酒入药治疗伤寒。六、文献与实例
《齐民要术》(北魏):记载40余种酿酒法,包括制曲、控温等细节。中山王墓(战国):出土距今2200年的古酒,含薏米、蜂蜜等成分。敦煌壁画(唐代):描绘酿酒、宴饮场景,反映当时酿酒业的兴盛。古代酿酒融合了农业、微生物学与工艺智慧,从谷物发酵到蒸馏提纯,原料与技术的演变体现了古代人对自然的利用与创新。酒曲的使用更是中国对世界酿酒史的独献,至今影响深远。